心灵故乡的歌者

06.11.2014  15:07

 姝燕

见过蒙古族作家陈晓雷后,总令人联想到这样一个图景:耳畔一曲苍凉悠远的马头琴长调萦绕,眼前是碧蓝的天空、辽阔的草原、雄奇的大兴安岭、波光粼粼的河流……这美丽画面,把人们的思绪带向呼伦贝尔草原,那里是陈晓雷生活三十载的故乡。他笔下的草原和大兴安岭,饱含着他抒写不尽的故乡诗意,那里的人和事,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让陈晓雷的笔下文字放射光华。

陈晓雷的草原情结是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梦。他在散文《厚土故乡》开篇的第一句话写到:“我对故乡和家乡这样理解:你在哪里降生,哪里就是你的故乡。你在哪里生活,哪里就是你的家乡”。陈晓雷出生在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深处的小镇甘河,后来一家人跟随父亲走出大山,13岁走进了呼伦贝尔鄂温克草原小镇大雁,直到而立之年。近30年的时光他都在山林和草原的怀抱中度过,那里是他文学创作的发源地,是他抒发深情的天堂,他的散文写作带有明显的感恩故乡的意蕴。

2001年陈晓雷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生活的位置》,几乎半部书都在写他的神奇故乡,字里行间回荡着浓似烈酒的山川草原情怀。他的这些前期散文被著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赞为“用心来感受土地,用情来触摸自然,用爱来编织恋歌”的好作品。五年之后,陈晓雷第二部散文集《生命的河流》出版,被中国“短篇小说王”作家刘庆邦誉为“满怀激情”的书写。书中有篇极短的散文《饥饿的回味》,描述故乡独有的蔬菜“卜留克”:年少淘气的他,在外婆做饭的灶坑烧“卜留克”吃,把灶火弄灭让外婆贴满锅的玉米饼子全溜了锅,全家人只好喝玉米面糊糊……这件小事竟能羽化成一篇乡情缱绻的抒情散文,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著名作家孙少山称他是“诗情作家”,说他散文里描述的“山林、冰雪、木棍篱笆、寒冷、荒凉等,都让人感觉到了肖红《呼兰河传》中的气息。

当年,陈晓雷从一个下乡的知青返城进了大雁煤矿当矿工,在井下一干就是四年半,这个很少见着太阳的煤黑子,心中却没泯灭对文学之梦的追求,工暇之余手不释卷地读书,从写新闻稿发端,慢慢溶入文学写作的河流。他虽身在矿坑之下,却用笔抒写心灵深处的故乡,携着心中潮水般奔泻的思绪,忘记所有劳顿,进入一发不可收的激情创作状态。

2013年,陈晓雷第三部散文集《我的兴安我的草原》,被吉林出版集团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标明为“前沿期刊炫献,美文十年经典”,纳入“中国美文名家名作典藏书系”。这本书以饱满的激情,描写大兴安岭故乡的美丽和诗意,是陈晓雷草原人生经历的情感再现,他以回悟大地、吟唱温暖的游子情怀,描摹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广袤无垠、哲理深邃、唯美真情,是“游子献给草原故乡的心灵牧歌”。在散文《我的甘河我的故乡》中,他以深情的笔致,捕捉到绿皮票车窗口闪现的“灵光”:当车窗里的女孩儿把几片糖果包装纸片抛向车外,晶莹的纸片像飘飞的蝴蝶迎着太阳闪闪发光,引来众多男孩在原野上竞相追逐——这电影似的诗化意向情景,成为暖人心扉的“文眼”,让人热泪沾襟……作家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真实地挖掘了深山中孩子们的童年梦想以及渴望丰富的美丽心灵,这是陈晓雷经过三十年人生悟化追觅到的最温暖的艺术灵感。这部书以人性视角透视生命真谛,以历史深邃反思社会变迁,以哲学妙思启迪美丽人生,全景式展示了内蒙古高原的风土人情、美善心境。蒙古族作家低吟浓唱、意境悠远的豪放,形成了全书散文的主体艺术风格,进而形成一种强烈的敬贤向善的人文精神,颂扬了故乡在人们心中的厚重之美。2014年春,陈晓雷的《我的草原我的兴安》获得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

陈晓雷笔下的深情文字,总是与自然、边关、草原和山林相伴。那道道缠绵山峦、那弯弯柔情河流,那片片纯净草原,都会化作一曲荡气回肠的蒙古长调,萦回在他一篇篇深情的美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