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惠男子自掏腰包18万为村里修路 希望带动全村致富
郭太一希望自己能带动全村都富起来 本报记者 蒋盛松 摄
18号候选人姓名:郭太一
年龄:41岁
身份:德惠市布海镇长山村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社长、德惠市布海镇长山村瓜菜协会理事长
人物语录:
自己发展了有啥意思,全村都发展了才有意义。
身边人评价:
他每次捐款都是“先斩后奏”,明明自己还欠着一屁股的债呢,说捐就捐了。 ——妻子冯秀英
他这人可热心了,你有困难不用吱声,他也会主动来帮你。种大棚有啥难事儿,找他准好使。 ——德惠市布海镇长山村村民 吕作亮
2008年那年,雨水多,村路很难走。村民们种的菜就因为这条泥土路,怎么也运不出去。 看着满村烂了一地的西红柿,郭太一的心里很难受,他决定给村子修一条路, 让大家的菜都能运出去。
他东挪西凑拿出了18万元,自己买沙石,全村子里的人都来帮忙,大家一起动手,修了一条沙石路。
进入德惠市,沿德九公路一直向前,公路边一个大牌子上写着:“长春市德惠现代农业示范园”,这里便是郭太一的蔬菜园。一溜儿十几个大棚,地里刚刚拔光,只能看到些残败的菜叶,露着光秃秃的黑土地。
和眼前景色不同,郭太一研究种植的越冬草莓,正在温室大棚里,吐着绿色,长势喜人。“看看,已经吐花蕾了!”这是他第一年尝试种植越冬草莓,种苗是从山东采购回来的,早在夏天就已经开始孕育,如今,两个大棚,四万多株草莓,再有一个月,就要向他交一个满意的答卷。
组织培训 免费传授技术给村民
郭太一今年41岁,德惠市布海镇长山村村民。
高中没念完,他便出外打工了,想要离开农村,“那时候,我不想当农民,觉得太累了。”打工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21岁那年,郭太一回了家乡,决定和父亲一样种蔬菜。
开始时,郭太一也和父亲一样,只种些传统的蔬菜,茄子、豆角,品种很少,收入也不见什么起色。
郭太一想改变这种状况,长春周边种植大棚的他都去看过,到处学习,引进技术,种植更多的品种,尝试着种植叶类、西兰花等,把品种增加了五六种。慢慢地,他成了村里的种植大户。
郭太一的大棚种植,一直都是村里规模最大的、技术最好的,经常让人“眼红”。在种植过程中,他每学习到一些知识,就毫无保留地教给其他村民,常常他的大棚就是村里的“试验田”。
农闲的时候,他自己请来农业专家,村子大喇叭一广播,一堂农业培训课便开讲了,这样的培训一坚持就是十几年。培训课堂到底有多少场,他自己都说不清。
捐款35万元 支持新农村建设
村里有几户贫困户,郭太一总会主动去帮,吕作亮就是其中一位。
吕作亮和郭太一年龄相仿,家里条件差。看着全村人好多家都在种大棚,他却靠着种大田生活,一年的收入仅有几千元。郭太一主动找到他,“你想不想干大棚?”吕作亮没精打采地答:“咋不想,想有啥用,投资的钱从哪儿出?”郭太一很干脆,告诉他,只要想干,投资的钱他出。
郭太一没说假话,当年便拿出了5万块钱,帮着吕作亮建起了大棚,如今,吕作亮已经种大棚蔬菜四五年了,每年的收入能达到3万多元,比过去翻了倍。
像吕作亮这样的贫困村民有四五户,郭太一都帮着建起了大棚。
去年,他去镇里开会,镇里正在搞新农村建设,缺一笔资金,郭太一听说了,马上说,他捐。35万元钱他连招呼都没打,就送到了镇里,媳妇知道时,都已经一年过去了。可当时,郭太一自己为改建大棚,还贷款100多万,媳妇为此埋怨他,背着一身债还捐款。
为贫困村民捐种子、化肥、免费送秧苗、捐助敬老院、为中学捐款、救助贫困失学儿童……有时候遇到村里谁有困难,自己没钱,他还出去借钱帮人家,“我的门路比他们多,借钱也容易些。”
自掏腰包18万元为村里修路
郭太一的好事儿,还不止这些,他还曾自己拿钱修过村路。
2008年,那时,村子里的路还都是泥土路,每次下雨,就泥泞不堪,又是坑又是水,走路都费劲儿,车根本进不来。2008年那年,雨水多,村路很难走。而村民们种的菜就因为这条泥土路,怎么也运不出去。看着满村烂了一地的西红柿,郭太一的心里很难受,他决定给村子修一条路,让大家的菜都能运出去。
他东挪西凑拿出了18万元,自己买沙石,全村子里的人都来帮忙,大家一起动手,修了一条沙石路,自打有了那条路,解决了蔬菜运输的很大问题。
2013年,通过大棚改进,他又投资了200多万元,新建了现在这种高效日光温室。因为这个温室大棚的建设,郭太一的这片大棚园区,被定为长春市德惠现代农业示范园、吉林农业大学的实习基地。对于改造后的大棚,他满怀憧憬,“建这样高标准的日光温室,冬季可以生产叶菜,夏季生产果菜,就能做到终年生产不空棚,一年又能增加不少收入。”
郭太一的事业算刚刚起步,他希望自己能带动全村都富起来。他说,自己发展了没啥意思,如果把全村的人都带动起来,“都发展了,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