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将关闭北京、东莞手机工厂 称"艰难的决定"

28.02.2015  17:02

  央广网北京2月2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去年12月17号,微软中国宣布,将关闭位于北京及东莞的手机工厂,未来在亚洲的产能将通过越南河内工厂来保证。日前微软中国确认,这项调整计划在今年第一季度完成。微软在向中国之声发来的回应中表示,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在北京东南隅的亦庄开发区,从十几年前诺基亚进驻到仅仅几年前,它一直是那里最闪亮的明珠。而昨天,当本台记者前往那里实地采访时,手机工厂早已空空荡荡。与之相邻的,是08年开园的诺基亚中国区总部大楼,其手机业务被微软收购以后,换上了微软标志,现在同样落得个满楼凄凉。

  事实上,无论是西铁城、松下等外资的频繁出走,还是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后的步履维艰,都使得这两个工厂的搬迁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从行业鼎盛到黯然关门,这里的真实情况如何?

  胡先生:我去报销药费。

  门卫:走东门。

  记者:您关系还在这是吧?就是不上班了?

  胡先生:对,关系还在这,没有正式解除呢。

  上午11点,胡先生手攥着病历本,到工厂报销医药费,南门没让进,门卫让他绕到东门。从建厂至今,他已经在这个有差不多一个足球场大的灰色工厂工作了15年,从事设备维修。今年1月,工厂正式停产,他只能另谋生计了。

  胡先生:1月份就停产了。

  记者:我看里面设备是不是都运走了?

  胡先生:对,现在已经在运设备了。

  记者:以前这最火的时候是什么样啊。

  胡先生:最火的时候大约有6000多人,只是生产。

  记者:这里面是做?

  胡先生:组装。

  记者:就是组装成成机是么?

  胡先生:对。

  胡先生经历了诺基亚最辉煌的时代——1996年起,诺基亚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但随着安卓、苹果的崛起,诺基亚开始下滑。胡先生回忆,也正是从09年开始,他所在的厂区工人开始减少。2014年4月,微软正式完成对诺基亚手机业务的收购。当年7月,微软启动全球裁员1.8万人的计划,其中有1.25万人是对诺基亚设备和服务部门合并的结果。据报道,去年12月,已处于计划调整中的微软东莞工厂仍有少量生产线维持运作,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工厂也开始加快进度拆卸生产设备。实际上,工厂的搬迁并没有让员工们感到突然。

  胡先生:跟微软合作的有几个占便宜的,是这意思吧?

  记者胡先生从东门进了工厂,门口的铭碑上,“Nokia诺基亚通信有限公司”的字样只剩下淡淡的痕迹。从这里,继续往北,可以看到一栋淡绿色的行政楼,外观要崭新、时尚的多,只是楼体上的大号Nokia贴膜也缺了一个角。据了解,这里仍有一千人左右的研发、行政人员在上班。中午时分,开始有人三三两两出来吃饭,有员工告诉记者,计划在明年,他们也要搬去中关村了。

  记者:今年搬不?

  员工:反正到年底。

  记者:今年不搬是吧?

  员工:明年,明年的计划。

  有去年离职的员工告诉记者,这里最多时有3000名研发人员,如今已经裁员80%,而最终的裁员目标,是裁到约300人。记者联系到一位2010年进入诺基亚传统功能机部门的离职员工,尽管诺基亚销售业绩一直在下滑、小规模裁员,但他的部门还算稳定,微软入局后,他成为大规模裁员的第一批。

  离职员工:2010年当时很不错,因为在业界这种公司会学到很多新的东西。诺基亚各方面都比我之前的公司强很多,工作的环境也要舒适很多。冲击大的就是微软收购以后,微软决定把功能机彻底放弃,然后专做智能机才开始有。微软收购的消息传出的第一天开始,大家都能够预料到这个结果。

  听起来,微软中国工厂的搬迁,和其自身经营状况密切相关。但是根据微软中国的表态,虽然他们搬迁了位于北京、东莞的手机生产基地,其在墨西哥雷诺萨和巴西马瑙斯工厂的业务却是继续正常进行。联想到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外资企业的出走,这一系列的举动引发了不少人有关“外资撤离中国”的担忧。

  外资是否真的正在集体撤离中国?此举是否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近日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给出的最新回应指出,目前看来,关停工厂的数量和影响都十分有限。

  沈丹阳:近年来受到我们国家劳动力等成本上升,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以及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经营不善等因素的影响,有少数跨国公司对其在中国的业务进行调整,包括关停个别的工厂,但总体上看数量是有限的。

  沈丹阳还表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仍然需要外资,但是需求方向却在变化。比如,相比以前我们靠低成本劳动力,拼资源、拼优惠,给外资“超国民待遇”等方式,今后我国将会更多的依靠法律、制度、政策、人才等“软环境”;相比以往集中在加工贸易行业、出口国际市场,今后将会更加看重国内消费市场;相比以往集中再制造业,以后要让服务性行业、高端制造业唱主角。

  有专家指出,新常态下,我们除了要看外资增长有多快,更要看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是否提高,利用外资的结构是否优化,以及利用外资对经济、社会总体效益的带动是否有提高。当然,如何创造好的市场环境,替代正在消失的所谓“硬环境”优势,仍然是我们需要做好的功课。(张棉棉)

(责任编辑:唐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