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住寂寞,才经得起考验”——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王宁印象

29.06.2015  11:06

  新华网北京6月28日电(记者任卫东、乌梦达)“耐得住寂寞,才经得起考验。”这是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王宁谈到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区保护时的感受。和记者走在位于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胡同里,他手指着两侧一座座老建筑,如数家珍:“这些都是凝固的历史、城市的记忆,一旦拆了,就再没有了。

  锲而不舍,精雕细作,对历史负责

  作为北京保存最完整和面积最大的文保区之一的大栅栏地区,在1.3平方公里的文保区内,集中了236处历史建筑,45家老字号和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这里的市政基础薄弱落后,80%的胡同道路只有两三米宽,不少居民用不上暖气、天然气,还在烧蜂窝煤,产业低端,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当旧城改造遇上文保区,一些地方的选择是直接推平,拆旧建新;有的是拆古董建仿古。

  而西城区对大栅栏的改造是拒绝粗暴的“推倒重来”。虽然推倒重来很简单,还能迅速通过土地出让获得巨额资金,城市面貌也能立竿见影得到“改善”。

  面对短期经济利益和长远城市发展,西城区领导班子的账有不同算法。“我们按照老北京胡同的肌理重新规划,精雕细作,短期看确实多花了时间、少赚了钱,但基本保留了文物。”王宁表示,大栅栏文保区是难得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笔珍贵遗产,是无价之宝,必须保护好利用好。

  大栅栏地区的114条胡同,王宁每条都反反复复走过。在他的坚持推动下,大栅栏的改造采取一种“有机更新”的笨办法:搬迁自愿,百姓想走就走、想留就留;建筑整体修缮保护、改善居住条件;文化改善业态、重塑商业特色。

  “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经得起考验。”在王宁看来,大栅栏文保区今天取得的成绩完全是西城区多年来在既定目标下长期坚持、锲而不舍的结果。尽管耗时长、见效慢,但副作用小,没有大刀阔斧的大拆大建,也就避免了“一锤子砸碎”不可恢复的历史遗憾。“我们今天手握权力,一个决定就能改变城市的面貌和命运。履职施政必须严、实、慎重,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

  2014年8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大栅栏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代表中国首次参展,载誉而归。“笨办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大栅栏地区也正以新兴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勃勃生机勾勒了中国古老首都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图景。

  权力公开晾晒,关进制度笼子

  王宁的办公室不大,墙上挂的一张图表很显眼,上面列明了15项权力。“我作为区委书记的所有权力都在这,清单也挂在网上,如果我干的事超过这15项权力的界限,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能监督。

  建设高效、透明、廉洁政府,西城区党委、政府的一个办法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2011年以来,在王宁的推动下,西城区以区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为龙头,带动各级党组织推进党务公开、“开门决策”和政务信息公开,88个部门党(工)委、党组的4612项职权公布在网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在西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政府常务会讨论民生问题成为惯例,只要不涉及敏感机密,每次常务会都全程通过微博向社会直播,这在全国还是第一个。“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

  发展要国际化 更要回归“为了人”的本质

  2014年,西城区完成GDP3052.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产值高达90.2%,人均GDP名列北京各区县第一。但西城区党委、政府都意识到,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西城在和谐、宜居方面还有不小提升空间。人均公共绿地太少、停车难、生活服务配套尚有欠缺、几万户居民居住条件简陋、非首都功能的业态有待退出……

  2011年5月9日,社区干部胡静记忆犹新。这天,王宁带队来到百万庄西社区进行调研,胡静向王宁介绍,这里不少是1969年修建地铁1号线时建造的多栋简易周转楼,地基下沉,电线老旧,楼内没供暖,两家共用一个不到1平米的公共厕所,这样的房子,居民已经居住了快半个世纪。

  很快,百万庄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22栋楼1200多户居民成为北京第一批城市棚改的受益者。

  王宁表示,目前西城区还有数万户居住困难的群众,“我们的目标是在本届区委区政府任期内,把棚户区改造的任务都落地开工,让老百姓切实看到希望”。

  在谈到对西城区这样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未来的憧憬,王宁总结了10个字:安全、安静、舒适、优雅、古朴。

  西城区一位退休的老干部说:“这些词比国际化、现代化好,老百姓都能听懂,也都觉得和自己有关系,有盼头。

  王宁表示,过去城市发展目标里现代化、国际化、GDP等外延式关键词多,虽然“高大上”,但作为城市的管理者,真正的和谐、宜居,必须回归“为了人”的本质,要突出“群众的感受”,根本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责任编辑:唐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