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首用新词“相机调控”明确宏观调控要求

14.07.2015  13:09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将发布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中国经济是否能稳住增长,受到各界关注。据新华社消息,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部分省(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10日,又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在这次座谈会上,李克强提出要“更加精准有效地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

 

公开报道显示,这是李克强首次使用“相机调控”一词来明确对于宏观调控的要求。专家称,过去强调定向调控,更多体现调结构的内容,现在同时强调“定向”与“相机”,也体现了本届政府在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面前,正试图找到一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双赢之路。

 

总体而言,“定向调控”与“相机调控”都显示出一种有针对性地分类、精准调控的要求。受邀参加座谈会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告诉南都记者,目前的中国经济出现了分化,不同地区有的低迷,有的繁荣;有的产业创新强,有的产业创新能力弱。

 

刘元春说,对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产业,其所出台的政策是应该有差别的。如果只是简单的宽松,可能产生的不对称的冲击后果就会很严重,也会导致不同区域产生内部张力。

 

例如房地产市场就出现了分化现象”,刘元春举例,一二线城市增长迅猛,三四线城市却进一步下滑。政策带来的后果,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资金进一步抽逃到一二线城市,这会导致三四线房地产崩盘的危险。“调控政策要有差别,不能够整齐划一。区别对待才更精准”。

 

在去年7月的年中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对“定向调控”做出解释:必须坚持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注重实施定向调控,也就是保持定力、有所作为、统筹施策、精准发力,在调控上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

 

观察中国“定向调控”政策的举措,针对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的定向降准、加快铁路建设以及加快棚户区改造等措施属于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