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电达的国防梦

08.01.2015  01:42

    记者 王子阳 通讯员 刘华玉 孙晗东

    在长春市双阳区有一位令人敬佩的民营企业家和“拥军老总”;

    在我省各边远连队、哨所,当地军民经常会看到一个身着绿军装、肩扛大校军衔的中年人身影;

    他就是吉林东华教育集团总裁、长春科技学院董事长、吉林陆军预备役炮兵师副政委张电达。

    “有一个梦,总在我心头萦绕。40岁前,我积累财富,奋力筑梦;40年后,我和万千学子携手并肩,共同圆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隆冬时节,记者走进长春科技学院,去破解张电达心中的梦。

    筑梦——情牵军营文化教育

    1992年,张电达响应国家全民创业的号召,创办了蓝盾驾驶学校。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他相继开办了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民办机构,并创建了我省首家教育投资集团——吉林东华教育投资集团。

    在张电达迈向成功的征程里,有一种情怀总是如影随形,这就是关注国防建设事业。2006年春节前,张电达到白山军分区某边防连走访,看到该连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战士们求知成才不方便的情况后,他出资购买了一批电脑和书籍,并带领学院老师亲自送到了官兵手中。

    驻守在临江市的某边防团,所属连队和哨所在交通不便的大山沟里,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单调。张电达听说后,决定在企业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其购买一批乒乓球桌、篮球、象棋等文体器材以及军事、科技等图书。

    在张电达的安排下,学校每年都组织老师到部队为战士补习文化功课,讲解高科技知识。先后帮助20余名战士如愿考上军事院校,使50余名官兵成为部队科技练兵和自学成才先进个人。学校生物食品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还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定期到部队开展蔬菜种植、家畜养殖等培训,为部队培养了一批军地两用人才。

    追梦——帮助官兵排忧解难

    在张电达看来,关心国防建设,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入手,帮助官兵排忧解难。

    2010年冬季的长白山,天气奇寒,但这里的人们却因爱的传播而倍感温暖。张电达在参加白山市首届“感动雪域边关十佳兵妈妈”颁奖典礼时,当场表示,凡是“兵妈妈”的子女到学校就读,一律免费,并择优安排工作。随后,他又邀请“兵妈妈”们到他集团旗下的企业——御龙温泉度假村感受温泉文化。“每一位边防军人的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正因为有了她们,才有边防军人的无私奉献,才有国家的稳定和安宁。”张电达说。

    截至目前,集团和学校共优先安置自主择业干部、复退军人、现役军人家属和子女87名,张电达还要求学校为现役军人子女减免部分学费,无偿提供住宿,免费提供被褥、校服等日常用品;凡在读的因公致残军人、军烈属、革命烈士子女,一律免去学费;鼓励边海防战士来校深造,对荣获优秀士兵、立功入党的退伍兵在入学上给予优惠政策。

    圆梦——开创预备部队先河

    冬日的长春科技学院运动场上,3个营的学生方队身着戎装,英姿飒爽:队列训练,步伐矫健,口号震天;军体拳表演,齐整规范,虎虎生威。这种训练自该校预备役团组建以来,一直坚持开展,不论春秋冬夏,不论风霜雨雪。那一片片流动的橄榄绿,已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1年5月,长春科技学院与驻地某预备役高炮旅协调,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每年编组1000名在校大学生加入预备役部队,实现了大学生入学即“入伍”,在全国地方高校中率先搭建了依托部队编兵开展国防教育的新平台。

    预备役团浓厚的军旅氛围,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有150名学生报名参军,纷纷要求到艰苦地区保家卫国,其中10名学生被部队评为“爱军精武”标兵。预备役团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也转化为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并涌现出一批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

    2012年8月,受强台风袭击,学校附近农田的玉米大面积倒伏,受灾群众心急如焚。500余名预备役大学生,头顶烈日,脚踏泥泞,将倒伏的玉米逐一扶正,并牢牢捆绑,当地农民对满脸汗水的大学生们连连竖起大拇指。

    学校附近的一位孤寡老人患脑血栓,预备役大学生申龙主动利用课余时间,承担起护理任务,为老人买药、买水果、剪指甲、换床单,老人深受感动,逢人便讲:“我有一个大学生孙子。

    “男儿有志挥金戈,戎马书生最风流。”当采访接近尾声,张电达心中的这个梦也渐渐清晰:这就是强军梦、国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