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特色文化街区 让老故事焕发新光彩

19.02.2016  00:02

陈晓晨一语道出了吉林人民的共同心声。“巴蜀映巷”这一鲜活样本对我省在休闲经济领域进行“供给侧改革”带来了怎样的启示?纵览锦绣吉林,回望璀璨关东文化,我省究竟该如何对特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开发,让老故事重新焕发新光彩?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我省有关专家学者。

“‘巴蜀映巷’启示我们一定要深度挖掘自己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形成集餐饮、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地方主题特色文化街区,进而勾连起沉睡在人们心中的城市文化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组长曹保明认为。

在我省诸多特色文化街区中,专家们认为,首当其冲就是要保护开发好吉林市的乌拉街。

一座乌拉城,半部东北史。”明朝时期,乌拉古城是海西女真乌拉部所在地,清顺治帝定都北京后,封禁乌拉古城方圆500里,尊为“本朝发祥之地”。1657年,顺治帝又在此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在清代四大朝贡基地中官阶最高,每年朝贡东珠、鲟鳇鱼等800多种东北物产,故有清朝“第二后勤部”之说。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岁贡,可在《红楼梦》中觅得踪迹。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就有描述黑山庄庄头乌进孝向贾府交租鲟鳇鱼等“吉林岁贡”物品。据考证,乌进孝的名字,乃取“乌拉的乌为姓,进贡方物,以尽孝道”之意。由此可见当年的乌拉街是何等的繁华兴盛。

乌拉古城既是中国重要的朝贡文化基地,也是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曹保明表示,一定要尽快修复后府、魁府、萨府以及鹰屯、打渔楼、果子楼、东珠屯等乌拉街残留的“活化石”,同时把满族说部、萨满祭祀、鹰猎习俗、满汉全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回乌拉街,使其与原有的建筑肌理和空间形态融为一体,同时巧妙融入现代商业元素,从而再现当年的“乌拉八景”,让人们感受到吉林地方特色文化的厚重和生动。

就拿有108道菜式的满汉全席来说,沿街商户完全可以分摊推出,让人们挨家挨户从街头吃到街尾。”曹保明建议说:“此外,还可把百花公主点将、努尔哈赤征战乌拉部、清帝东巡等历史故事编排成一幕幕大型实景情境体验剧,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乌拉街的历史演变和兴衰沉浮。

事实上,对于乌拉街等地方特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早在2008年,我省有关部门就曾举办过吉林省旅游开发项目暨历史文化名镇建设论证会。省博物馆研究员刘晓晖是参与人之一。

据介绍,当年讨论会通过了乌拉街保护开发系列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落地。刘晓辉认为乌拉街的保护开发应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步。“当务之急是把6处古文化遗址、7处古城遗址和一系列清代古建筑群保护好,然后逐步把古宅从居民手中腾挪出来,并恢复成当年的模样。这需要从政策争取、财政支持和吸引资本参与等方面加大力度。

其实,这在成都早已有现实的例证。就拿宽窄巷子来说,它是1718年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选留千余兵丁修筑少城的最后遗存。斗转星移,它由最初的满清禁区变成了杂乱不堪的民居。宽窄巷子记载了老成都的城市历史、生活记忆,是成都人原真生活的标本。少城余韵不能成绝唱,2005年,成都启动宽窄巷子改造工程,政府主导参与资源整合、街区建设的全过程。在宽窄巷子的文化定位上,设定为“成都城市怀旧和深度旅游的人文休憩中心”;在商业定位上,设定为“中国首个院落式情景消费体验区”,在保护原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资产经营,打造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浓郁巴蜀风情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使之成为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

如今,“宽窄巷子”和“锦里”模式又被隔空移植到了长春。对此,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第31任总管赵云生的后人、今年76岁的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赵勤好生羡慕,他焦虑的言辞中透着强烈的渴望:“乌拉街的保护开发一定要借鉴他们的做法,以历史建筑为基础,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核心,以现代商业为载体,把历史、文化和经济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相融相生。

流连在“巴蜀映巷”的街头, 这里不仅让人尽享休闲经济带来的美好感觉,更让人看到了休闲经济的无限延伸性。如果它还能在吉林省催生出“更多这样的地方文化特色街区”,把乌拉街、叶赫古城、长白山龙兴之地……串珠成链,让它们“讲述”着关东大地的古往今来,再让“吉味”走向全国,那真是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