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引领吉林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
原标题:扬起“领航帆” 打造“强引擎”——开发区引领全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走笔
记者 万玮
加速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这一新常态下的时代命题正在开发区破题。
一直勇立时代潮头的开发区再次彰显领头羊本色,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关键时刻,开发区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良好的“产业生态”日臻佳境;
构建了开放新高地,让吉林省转型升级的空间海阔天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起云涌。
片片亮点表明,开发区成为集聚新兴产业、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和增长极。
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群快速崛起,特色产业园区星罗棋布,良好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我省共有各级各类开发区114家, 目前,开发区GDP占全省60%以上,税收占全省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70%,引进招商引资项目占全省高达80%以上。
然而,作为一直带动全省经济高速前行的领头羊——开发区面临结构不优、空间见顶、增长放缓的“高原平台期”,“领头羊”如何突破新常态下的发展瓶颈?关乎全省新一轮振兴发展大局。
在谋划、推动吉林省新一轮振兴发展战略中,开发区是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快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开发区在全省转型创新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为此,去年省经合局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全省9个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52个开发区及87家区内企业,对全省开发区建设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全面梳理,研究我省开发区建设发展的面临问题和工作建议。
去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意见》,确立了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措施,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充分释放开发区积蓄的正能量,全面打造吉林经济的升级版。国家级开发区以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进行转型升级,实现率先发展;省级开发区以明晰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提高门槛、淘汰“两高一低”产业为主加快升级转型,实现科学发展;县域工业集中区应以扩大总量、严控高污染项目为主进行升级,实现加快发展。
在开发区转型升级谋篇布局中,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是重中之重。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我省出台了一系列组合拳,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开发区发展引导资金作用,集中用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产业培育与集群发展,为全省64个开发区提供引导资金3.18亿元。
走进开发区,看得越多,这样的感受越强烈: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定位简约了、项目集群了,集中有限的资源要素,实现集约发展,形成各自特色与优势。
在长春必可成生物材料公司车间里,一卷卷散发着爆米花味道的可降解塑料袋从生产线上“跳跃”下来,清新可人。长春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局长王已名告诉记者,作为老牌开发区,长春经开区把发展聚乳酸生物基材料作为产业转型的首要目标。
聚乳酸,以玉米、秸秆等生物质为原料的新型生物降解材料,是未来最有希望撼动石油塑料地位的替代品。长春经开区从确定这一转型突破口之日起,就把目标锁定在建立全国首个聚乳酸产业聚集区,出台了聚乳酸产业延伸工程规划,计划实施塑料制品、纤维材料、降解地膜、医用材料、车用工程塑料等产业链项目,力争用5年至10年时间,实现聚乳酸产业产值1000亿元以上。短短一年,长春经开区生物基材料产业创新基地的一片空地上11栋厂房拔地而起,从聚乳酸原料、改性料到下游制品的国内外巨头聚集成群,一个“千亿级”规模产业的雏形日渐形成。
生态是长春净月高新区生命力的底色。为此,他们拒绝了一些项目落地,收缩产业发展目标,选择了高端服务业。他们引入一汽金融总部、森工金融总部等一批金融龙头项目,净月西部新区的金融集聚效应日益彰显,已成为长春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代表,被省市确定为东北亚金融服务中心区的“两翼”之一。服务业在净月高新区所占比例已经接近70%。
目前,全省开发区已经形成了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医药等五个主导产业,以长春汽车制造和轨道客车装备制造,吉林化工、四平专用汽车、辽源铝制品、通化医药、白山矿泉水、松原农产品加工、白城风力光伏发电、延边特色食品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崛起,人参、矿泉水等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优势凸显,特色更加鲜明,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省经合局局长王志厚说,要充分发挥开发区在全省重大产业布局的抓手作用,通过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促进全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带动实施三大支柱产业振兴工程、四大优势产业发展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和服务业提升工程。
优良的“产业生态”释放出蓬勃的活力,今年上半年,长春汽车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75.55亿元,同比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1.6亿元,同比增长15.5%,区本级财政收入完成7.9亿元,同比增长32%;吉林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91.6亿元,同比增长13.8%,高于吉林市产值增速16.3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42.9亿元,同比增长19.5%,高于吉林市增速14.3个百分点。
一批具有特殊功能的开发区脱颖而出,一改吉林省地域短板,构建了开放新高地,让吉林省转型升级的空间海阔天空
“深陷内陆腹地”的区位曾让吉林腾飞的翅膀格外沉重,然而,走进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开发区,仿佛变幻了时空,让人感受到吉林离世界是如此之近。
珲春紧紧把握长吉图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已成为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最前沿城市,有多条公路、铁路口岸和陆海联运航线与东北亚国家互联互通。
互联互通后,真正实现大进大出的格局靠什么?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项目非常“外向”,物流与水产两大产业的率先突破让人印象深刻。
3月3日,从俄罗斯运来的小麦运入珲春浦项现代物流园B栋1号仓库,这标志着由韩国浦项、现代两大集团在中俄朝交界投资建设的国际物流园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珲春国际物流园区的目标是打造百亿级商贸物流业,成长为东北亚地区的物流中心,并成为连接中国东北三省与韩国、日本以及中国东南部地区的纽带。
不知不觉间,俄罗斯帝王蟹、朝鲜象拔蚌等海鲜“走进”寻常百姓家,“开放”让老百姓很有获得感。
依托周边地区丰富的水产资源,珲春水产工业园区规模持续壮大,水产贸易、加工企业已达100多家,产品畅销全球。预计到2016年,珲春市水产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利税30亿元。
一批百亿产业在边陲小城崛起,让人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而面向世界的转型升级空间是何等辽阔。
“政策”一变天地宽。构建开发开放新格局就要充分发挥特殊功能区的政策资源优势,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扛起让吉林接轨世界这一重大使命。
在长春综保区1号仓库,记者看到,海关、检验检疫、邮政等部门窗口一字排开,不到半个小时,一批包裹就被“履行”完所有流程,运往俄罗斯、美国、韩国等国家。还有一些“大进大出”的外向型企业,一天之内就在这里完成了进出口。
兴隆综保区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被誉为没有海水的“国际港口”、不出国门的“国际市场”。
用足、用透兴隆综保区功能,将使我省的经济外向度得以爆发式提升。兴隆综保区负责人说,在今后五年时间里,将全方位实施陆、空、铁、海联动,建立综保区与空港(龙嘉机场)、海港(大连港)、长图铁路(中转场站)及周边区域海关的高效联动机制,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力争将兴隆综保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东北地区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吉林省企业“走出去”重要功能平台、东北亚加工基地和国际贸易窗口。
中新吉林食品区则直接引进了“国际标准”,重在示范。
近日,由新加坡共和国总理经济特别顾问、星桥腾飞集团董事会主席黄根成带队的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代表团与我省签署了《中新吉林食品区2015重点工作行动方案》,这意味着中新吉林食品区建设再次提速。中新吉林食品区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继苏州工业园和天津生态城之后合作的第三个旗舰项目,也是吉林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标志性项目,食品区的未来将打造成为世界顶级食品安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三产融合示范区。泰国正大集团投资48亿元的生猪产业化项目、新加坡吉宝讯通公司投资20亿元的国际物流园项目等10余个项目相继开工。园区建成后,将实现产值1000亿元,并形成30万人口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在长吉图数百公里经济长廊中,这三大功能区各据重要战略节点,不仅成为区域发展增长极,更是贯通了吉林与世界相连的经脉,将吉林省推入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让贝壳孕育珍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开发区风起云涌,一批抢占产业制高点的项目正在冲刺
作为老工业基地,吉林省要实现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必由之路,开发区把率先创新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各个开发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科技资源,推动科研课题向产业化转化。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光电子平台、汽车零部件研发公共技术平台、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吉林经开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一汽四环发动机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引领开发区科技创新方向。以生物质能源、玉米深加工、汽车电子等为代表的12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开发区建设发展注入创新发展源。
一批抢占产业制高点的项目正在冲刺。
升空在即的吉林一号卫星是这批项目皇冠上的明珠。吉林一号卫星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围绕吉林一号卫星,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在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航天信息产业园,项目达产后预计实现产值24.2亿元、净利润9.4亿元、税金2.5亿元,未来,航天信息产业园项目将带动实现近200亿元的经济效益。
“舀一瓢鸭绿江水,放一块硅藻土,水就可以直接饮用。”临江市硅藻土资源储量和品位居亚洲首位,临江硅藻土工业集中区致力于打造国内硅藻土新材料行业最大的循环经济园区,正在向年产值超百亿的目标进军。依靠科技整合硅藻土资源,吉林省生态环境材料院士工作站被引进临江后,加大生态环境材料开发力度,开展系列项目攻关,已有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远销亚太、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吉林省拥有深厚的科技土壤,如何把“科技土壤”点化为创业、创新沃土?一批科技“小巨人”在各个开发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这得益于一种“贝壳”。
“让贝壳孕育珍珠,孵化平台就是一个个贝壳。”在长春高新开发区北湖科技园,记者大长见识。作为典型的第四代科技园区模式,这里有5分钟距离之说,即科研、产业、生活、娱乐功能区相距不过5分钟距离。但凡让技术乃至“点子”结为果实所需要素,这里应有尽有。这个科技新城向入驻企业提供全链条的产业和生活服务,助力入驻企业快速成长。
北湖科技园总经理况兆杰告诉记者,该园区已汇集高新技术企业四十余家,其中有3家在新三板成功上市。2020年,园区全部投入运营后,将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年产值达150亿元、税收15亿元,并直接创造2万个以上就业岗位。
类似这样的贝壳,遍布开发区。开发区充分发挥体制和政策优势,整合场地、人才、技术和产业资源,吸引区域骨干企业、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众创空间建设,让创业链与科技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在全新的起点上推动创新创业。
东艺创客空间、省文创科技孵化园、摆渡创新工场、原创驿站等创客空间和孵化器激发起创业、创新热潮,涌现出希迈气象、科英激光、博讯生物等“小巨人”企业,成为吉林省未来的“希望之星”。
肩扛“引领与示范”的大旗,全省开发区披坚执锐、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