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四位一体”一流高端智库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能够入选国家高端智库的试点单位,我们深感荣幸,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将继续这种探索,大致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
“一”指的是一种精神,我们称之为“中国精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智库也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就如军魂,没有军魂的军队是打不了仗的。对于我们研究院来说,这种精神就是一种为中国崛起而奋斗的使命感,一种发自内心的民族自信、道路自信和话语自信。在我们研究院,从研究人员到工作人员,从受训的学员到所有志愿者,我们都推广这种精神,鼓励大家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亲身参与和影响中国崛起的一项伟大事业。在这种精神的召唤下,我们的团队人心比较齐、战斗力比较强。
“二”是指研究院由中国道路研究的两个重镇,即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和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合组建而成,这是强强联合,1+1>2。我们也在为中国大学的科研与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一些探索。
“三”是我们在智库建设中注重三个结合,即“内外结合”“与互联网结合”“官民结合”。“内外结合”就是把研究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结合,把对内讲好中国故事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相结合;“与互联网结合”就是实施“互联网+”战略;“官民结合”,就是与有公信力的民间智库协同作战,使研究院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四”是“四位一体”,我们研究院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研究、资政、传播与培训四个领域为一体,四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我们把“中国精神”与我们“四位一体”的工作结合起来,明确每一个领域的具体目标,并开展原创性的研究和工作。
在研究领域,我们的目标是在西方话语渗透最深的一些领域,特别是政治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新媒体)等领域,全面解构西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力争尽快终结中国学界仍广泛存在的满足于为西方话语当“传声筒”“打工仔”的极不正常的状况。可以说,在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内,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对西方话语的解构,所以我们团队的特点是敢于、也比较善于对西方话语亮剑。在今后智库试点过程中,我们希望把解构西方话语和建构中国话语的进程进一步深化,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也就是在“十三五”期间,基本能够形成一个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称的、学术的、民间的、国际化的中国话语体系。
在资政领域,我们的目标是本着“中国精神”,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的研究。我们一般不是等课题、要课题,而是主动地捕捉各种最迫切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开展调研,进行原创性研究,并向国家有关负责部门提出建言。这些年我们在中国话语建设、对内对外传播、宏观经济战略、金融创新、香港民主改革、互联网治理、两岸关系、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言。我们比较注重提出一些有前瞻性的大思路及相关的政策选择。
在传播领域内,我们的目标是在一个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履行中国新型智库的使命,即“资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服务社会、公共外交”,而这样做的最好方法就是实施“互联网+”战略。这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东西放到网上,那是“+互联网”。“互联网+”战略的特点是根据互联网运行的规律来推动智库适度地、部分地媒体化。智库研究成果相当一部分是直接为党和政府提供建言,内容属于保密性质,但智库大量的研究成果是可以直接服务社会和国家的。通过搭建具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时政网站,我们还实现了人才聚集的目的,聚集了可能是海内外真正认同中国道路的最大规模的学者群和各界人士,这个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之中。我们计划推出“智库前沿”栏目,做一些新的微信产品,筹备英文网站,力求在国内外舞台上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
最后是培训领域。我们的目标是逐步打造一个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最高水平的“军校”。我们正在编写关于中国道路的原创性的中、英文教材,力争培养出一大批能够真正读懂中国和世界,能对内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中、高端人才。我们准备从明年开始开设“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的中国学研究生课程。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开展一些短期的高端培训。
作为首席专家,我对我们智库的要求是:塑造“军魂”、明确目标、突出原创。今天,中央把我们研究院列为国家高端智库的试点单位。明天,我们争取还给中央一个在国内外都有相当影响力的一流高端智库。(张维为 作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