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东北现象”的“吉林答卷”
盛夏的白山松水间,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一幅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新画卷,也在这片大地上勾勒出新的时代气息。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吉林抢机遇、拼空间、攒后劲,下大功夫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动力,全力以赴破解制约发展的结构性、机制性根本问题。新的亮点正在点燃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希望。
抢机遇:千里纵横“大巡检”
6月4日至13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带队,沿东、中、西三线走进37个市县和开发区,对全省72个重大项目进行集中巡检,活动行程近4000公里。
如此大规模、高密度的巡检,吉林少有,从中能感受到我省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和渴望增长的急迫心情。
打开今年一季度的“成绩单”,我省经济发展不容乐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三项主要指标的增长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利用施工黄金期,加快项目建设,就成了稳增长的当务之急。这次巡检的72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288亿元,一旦建成,拉动作用将十分明显。
在积极争取到全国工商联“民企吉林行”后,早在今年1月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市(州)提前开展“走出去”“请进来”项目对接,并建立招商引资项目“月调度”工作机制,加强项目跟踪调度。
6月25日,一大批全国工商联常委企业和全国知名民营企业来到吉林,参加“民企吉林行”投资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当天就有57个代表性项目签约。截至目前,吉林共签约677项,总额4711.2亿元。此外,还有协议和意向项目600余项,总额8000亿元。
省经合局局长王志厚说,从签约情况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多,项目达产后将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这既是稳定当前经济增长的现实之举,也是推动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的长远之策。
今年两会期间和此后,中央对我省的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对加快结构调整,实施转型升级,加大对外开放开发和实现新一轮东北振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寄予厚望。
结构不合理,让吉林吃尽苦头。以吉林的工业结构为例,汽车、石化、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等占比近70%。这种经济结构极易受市场和环境变化制约。然而,在GDP增长连续超10%的10年间,结构问题被快速发展的光鲜掩盖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全力以赴调结构,成为吉林决不能再错过的历史机遇。
记者日前来到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卫星总装大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吉林一号”卫星进行调试。这将是我国第一颗地方商业遥感卫星。下半年,“吉林一号”将实现首星发射。投产后,这个新兴产业将拉动光学制造、机械制造、自主遥感信息处理等“微笑曲线”两端的相关产业。在一汽大众,奥迪Q工厂正在抓紧建设。仅这两个千亿元级的项目完成后,就可新增产值逾2000亿元,相当于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0%。
新兴产业“无中生有”,传统产业“有中生新”。从2011年至今,吉林医药健康产业逆势而上,一年迈上一个台阶,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今年前4个月实现473.8亿元,同比增长14.2%。从目前发展势头看,三五年内医药健康产业有望超越汽车产业,成为我省的重要支柱产业。
6月25日,在中俄朝三国交界的吉林省珲春市,一列载有煤炭、铁精粉和樟子松板材的列车缓缓驶进中俄珲春铁路口岸,这是珲春首次实现单列多品种货物运输,标志着当地对外开放又向前迈进一步。
加快对外开放是我省破解当前困境的举措之一。对于当前的困境,省委、省政府有着清晰的判断: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和我国经济向更高形态演化并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发展困境和老工业基地深层矛盾再次凸现。破解的根本方法,就是靠改革、靠开放、靠创新、靠市场。
我省打出了“五大发展”的底牌。发挥老工业基地振兴优势,加快创新发展;发挥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优势,加快统筹发展;发挥吉林沿边近海优势,加快开放发展;发挥吉林生态资源优势,加快绿色发展;发挥吉林科教、人才、人文优势,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加快安全发展。
破除制约全面振兴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简政放权首当其冲。我省实现了省级非行政许可项目“零审批”,省级行政审批项目由592项减少到234项,今年还将下放15%左右。
为了鼓励民营市场主体发展,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省创新变审批制为注册制,涌现一批创业创新亮点。以“吉林三姐”为例,“吉林大姐”家政服务、“吉林巧姐”手工制作、“吉林网姐”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品牌,累计带动全省67万妇女就业创业。
今年一季度,我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东北区域处于最好水平。
拥有着“五大优势”的吉林省,正在开足马力,将潜能转化成现实的发展动力,迈向“五大发展”并举的快速道路。
(新华社长春7月7日电)
新华社记者 王存理 褚晓亮 宗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