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频共振“幸福曲”——延边州“十二五”城乡统筹发展综述
隆冬时节,漫步延边大地,农村危房换新颜,城市“暖房子”披新装,一盏盏路灯点亮城乡……
回首“十二五”,延边州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农业经济更活了,农村环境更美了,农民腰包更鼓了。农村百姓纷纷入城住高楼,城市居民更加向往基础设施愈加健全的田园生活。城乡同频共振的步伐强劲,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统筹发展迈新步
走进延吉市依兰镇春兴村,古色古香的房舍在群山脚下散发着朝鲜族风情的独特魅力,为这个省级旅游示范村披上了一件迷人的外衣。从一个负债累累的村落,发展到如今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春兴村靠的是发展旅游这一制胜法宝。
在延吉市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带动下,春兴村利用毗邻延吉市城区的地缘优势,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生态旅游,先后开展食用菌栽培项目,扩大草莓基地种植面积,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造经济林,壮大集体经济。同时,改造水冲式公厕和农户卫生间,建设环村旅游公路,数十户农户挂牌营业“农家乐”项目。资本“金凤凰”纷纷看中春兴村这块宝地,梦都美滑雪场、延边朝鲜族春兴古村落等旅游企业先后落户,“农家乐”生态旅游成为村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支柱产业。这只是我州强化农村统筹发展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期间,延边州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着重抓好以人参为主的中药材,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以大米和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为主的有机产品加工,以延边黄牛为主的畜牧业升级。强化延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带动引领作用,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农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牧场的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和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模式,重点推广高光效栽培等新技术,推动有机产品、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认证,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深化农村土地等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提高高效农业政策性保险参保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引进域外金融机构,发展中小型金融企业,扶持面向“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村镇银行。着力开发冰雪旅游项目,拓展观光农业、红色旅游等,发展盘活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城镇化建设绘新图
“大石村修了1900米水泥路”,“和信村新建了1000多平方米文化广场”,“河北村也修了1000米水泥路和550米水泥艺术围栏”……说起汪清县大兴沟镇今年的新变化,各村村民心里暖融融:红日村的排洪渠、东阳村的防渗渠、富兴村的自来水改造、五站村的灌渠挡水坝、蛤蟆塘村的彩钢栅栏、镇区主干路改造项目的排水管网铺设和沥青路面摊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让大兴沟镇的村民感到:城市有的咱都有,独门小院的田园生活更惬意!
2014年,延吉市朝阳川镇投资8000万元完成光荣村128户拆迁工作,建设农民集中安置楼3栋;敦化市江南镇计划建设六顶山农民集中安置区3.3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楼7栋,安置农户288户619人,目前工程进展顺利;珲春市英安镇完成西城名苑、光明及新城国际三个农民集中安置区建设面积14.6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楼42栋……
几个缩影,看到的是延边州近年来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近年来,延边州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下大力气加强交通、通讯、供水、供热、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镇吸纳人口和经济辐射带动功能。充分利用各类棚户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支持政策,引导林区、垦区和国有工矿区人口向县城所在地城镇和区域中心城镇转移,提高人口规模。多措并举,实施城市“亮绿美净”工程,启动农村环境提升工程,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保障安居工程,着力打造精品示范小区和特色街路。延吉、敦化、珲春等多个县(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和国家森林城等荣誉称号,多种措施的实施,使延边州城市、农村面貌发生了新变化,人民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州总投资近100亿元,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房46454套、322.03万平方米,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房12244套、77.05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9685套、50.97万平方米,廉租住房10896套、53.42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39890户。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延边州视察时强调,要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厕所,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总书记的一番话再一次让延边州农村百姓看到美好的生活向他们“招手”。延边州迅速启动农村旱厕改造工作,结合实际,拟定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兴城村和西城镇金达莱村为今年全州改造试点,测绘、设计、选址污水处理厂、征地……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紧张有序。延边州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城乡差距在缩小。
城乡同频谱新曲
“现在有个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再也不用上大医院排队挂号遭罪了,家门口的医院太方便了!”珲春市英安镇富民村村民刘永秀对村标准化卫生室赞不绝口,因为这个让农民小病不出村的小卫生室解决了农村百姓日常就医的大问题。3年间,延边州建成的400多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目前陆续在全州各地的乡间小路上“服役”,实现乡村卫生服务网点全覆盖。同时,医疗保险、教育、就业等社会保障政策也向农村倾斜。
2011年,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23.7万人,完成年计划125%;2012年,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万人,完成年计划126%;2013年,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3万人,完成年计划133%;2014年,全州城镇新增就业5350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5万人;201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3694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6%。五年来,我州大力以工业促农业,为城乡居民提供同等就业机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在全州范围进行“发展专业农场,促进土地流转”改革,使得农民从土地的约束中走出来,获取更大的收益,由农民变市民,带动农户流转、土地流转。同时,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实施农村支教工程,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一些列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制度措施,让延边州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日渐缩小,呈现出一片共同繁荣的景象。吉林统计信息网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10年的14663元增加到2014年的24073元,年均增长13.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7200元增加到9608元,年均增长7.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年突破2万元,2014年达到26860元,比2010年增加9404元,年均增长11.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年步入三个新台阶,2011至2014年分别实现6250元、7350元、7634元和8466元,年均增长11.8%。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3.22:1缩小到2014年的3.17:1。
城乡统筹,让延边州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注重质量、优化布局、生态文明、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