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国庆阅兵空军方队来自长春第九航空学校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盛典。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15次大阅兵,也是第一次在非国庆节举行的大阅兵。全国人民看到了国家的实力与当代军人的风采。
当看到电视机前,军人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城楼时,59岁的长春市民高岩想到了他的父亲。1954年,在五年国庆大典上,他的父亲高龙翔就是空军阅兵队的主训教官。高岩的父亲高龙翔是一名老革命,他也是新中国空军元老,更是在长春设立空军院校的奠基人和筹建人之一。
这辈子,高岩受到父亲的影响最大,他也是一名军人,还曾亲历唐山地震,并在地震中救出十多名受伤群众,至今身上还有当年留下的伤疤。高岩说,在地震中,他没想过要逃或者跑,因为父亲教会他要一心为人民,哪怕是面对死亡也要坚守。
走访父亲老战友 找到珍贵照片
1954年国庆阅兵是“逢五小庆”的第一次庆典,规模较大。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观礼阅兵式,阅兵首长改由国防部部长彭德怀担任,阅兵总指挥改由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杨成武担任。
那一年,高岩还没有出生(他是1956年出生的),对于1954年的所有记忆,都是在父亲去世后,高岩走访父亲的老战友、老同事搜集到的,还有幸找到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他觉得,父亲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在战争年代,一心打好仗,曾经在拼杀中,肚子中弹,可即便如此,父亲仍旧没有倒下,每想到这些,高岩就对父亲肃然起敬。虽然父亲是严厉的,甚至对高岩是近乎严苛,但是他觉得,这是自己一辈子的财富,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给父亲丢脸。
对于父亲参加阅兵大典的点滴,高岩还写了一篇文章,他说,父亲是一名空军教研员,一直都在空军部队,对于空军有着一定的感情。当看到9月3日,天空中飞过象征“70”周年的飞机时,就想起了那位严厉的父亲。
高岩说,自己还有一个弟弟,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一直定居在北京。他和弟弟一直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脚踏实地。闲暇之余,高岩还会写回忆录,记录自己的一生。高岩说,自己只有高中文化,可是一直都很喜欢写作,现在回忆录已经写成了,就等着以后出版。
国庆大典上长春航校学员英姿飒爽
顺手翻起一张老照片,1954年国庆大典的一幕幕,似乎在高岩眼前闪现。父亲训练过的空军航校学员走方队的瞬间,笔挺的身姿,整齐划一的步伐,都凝聚了父亲的汗水。1954年,5岁的新中国如东方新升的一轮红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震撼世界的成就。这一年,更是开国初年,结束抗美援朝不久,阅兵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据高岩介绍,就在1953年,朱德曾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视察,路过今天的工农广场时,忽然,被一阵嘹亮的口号声吸引了目光,只见一队刀切斧劈般整齐的空军航校学员,气宇轩昂地走过车前。这位连续5年的阅兵司令不由得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明年五年国庆大典上最能代表空军的阅兵方队吗?而在走访中,听到有父亲高龙翔的战友提起这段时,高岩一直很自豪,因为那是父亲训练出来的方队,就是当年父亲率领出操的长春市第九航校的一大队和四中队。因为训练有素,在1954年6月,全国近十所航校中唯有长春市第九航校,正式受命光荣组建空军方队,参加五年国庆大典的阅兵式。
对于这次国庆大典上的亮相,高岩说,当时的训练是由三个核心人物完成的,他们分别是大队长赵正利,任总领队;中队指导员杨永田,负责思想工作;中队长高龙翔负责全部训练。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分队长,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的汗水。徒步方队由200人编成,横排面20人,共10个排面。高岩说,这次也是大陆空军的“首次飞行服”阅兵形象向全国人民展示,这里面有父亲的心血。
一位学员抬头看飞机遭淘汰
在高岩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粗人,说话很大声,但是对待同事及战友特别好,每个月的工资发下来,除了留给家里的生活费,其余的钱都直接扔到办公室,谁家有困难了,可以不用和他打招呼,直接拿走应急。他始终认为,和战友们出生入死,钱是身外之物,不要分你我。
在当年的国庆阅兵大典上,按照总参谋部和阅兵指挥部的要求,徒步方队从1954年7月1日起,陆续在各自驻地开训,完成单兵教练、班教练和方队教练。8月中旬至月底,各受阅部队陆续进驻北京,完成合练和预演。
当大家看到近乎完美的阅兵大典的步行方阵的那一刻,是震撼心灵的,也是难以想象,战士们怎么能从眼神到步伐如此整齐。高岩拿出一张老照片,那是当年父亲在人民大街与自由大路交会处附近训练方队的照片,从照片上看,所有的士兵都十分整齐地踢着正步。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整齐有素的队形背后,是指战员们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泪水。高岩说,父亲曾经给他讲过,一切都要做到最好,绝对不可以有任何的瑕疵,因为这是在向全国人民展示军人的风采。单兵基础动作主要有立正、转头注目、敬礼、齐步、正步,方队教练主要有方队整齐、队形变换、行进间敬礼等。要求队形行列整齐,方向正确,间隔距离保持规定尺度,动作有力沉稳。
高岩说,几十年过去了,谈到当年的阅兵集训,父亲的部下们还感慨万千。“每天14小时的强化训练必须踢出带风、落地砸坑。在7月的烈日暴晒下,一站两小时不准动一动。所有人的大腿在训练后都肿了起来。不断有人昏倒,不断有人动作不完美,中途被淘汰,即便是脸上有蚊子叮咬,也不可以动,必须要经过批准了,才可以动。到进入北京天坛公园集训时,仅剩下的220名方队成员。”
在走访中,高岩意外得知,在还有几天就要参加国庆大典时,曾经有一位学员因为在天安门前训练时,抬头看了看天上的飞机,被父亲高龙翔发现了,当场就“残忍”地取消了他的阅兵资格,这位学员没能在阅兵大典上见到毛主席,这也成了他这辈子的遗憾。对于父亲的这一做法,高岩觉得,父亲是一个纪律严明的人,他后来曾对部下说,如果每个人都抬头看飞机,那方队岂不是乱了,必须要纪律严明。
国庆大典上 航空学员方阵得到肯定
在1954年10月1日分列式检阅上,受阅部队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广场,共有10384人。受阅地面方队38个:有军事学院方队,第1步兵学校方队,第8步兵学校方队,第3炮兵学校方队,南京工兵学校方队,第1坦克学校方队,第1海军学校、第2海军学校抽组的海军学校方队,“重庆号”舰和第5海军学校抽组的水兵方队,第9航空学校方队,公安部队第2师方队,华北军区3个野战军抽组的步兵师、摩托步兵团方队,内蒙古军区骑兵第5师抽组的骑兵团方队,空降兵部队抽组的伞兵方队,防空部队抽组的高射炮和探照灯方队,炮兵从6个炮兵师和华东军区1个军及所属师炮团抽组的炮兵师方队,装甲兵2个坦克师抽组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方队,东北、华北、华东军区装甲部队抽组的三轮摩托车方队,2个空军师及1个独立团抽组的航空兵梯队等。
高岩说,父亲的呕心沥血在国庆大典上受到了肯定。而对于空军学员的方队,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作为一个新军种,在当年引起了很高的关注度。随着父亲率领的这支由203人(加护旗兵3人)组成的空军方队,庄重地踏响天安门前。
参加了阅兵大典的所有人,在结束的那一刻,都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当看到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所有人都格外激动。高岩说,父亲训练出来的学员,最初都不是很理解父亲的严格训练方法,到后来大家才渐渐地能够理解。
在东北建立航空学校历经艰辛
在1954年国庆大典上长春市第9航空学校学员的精彩亮相,让大家看到了空军学员的风采。然而,在那个年代,在东北建设空军学校也是一件十分艰辛的事情。1946年3月1日,吉林通化,春寒料峭。通化市第二中学被翠绿的松枝和五颜六色的彩纸装饰一新。操场上,600多名官兵队列严整,静静地等待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上午10时,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通化军区司令员何长工受“东总”委托,宣布:“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正式成立!”
顿时,欢呼声响彻云霄。同时宣布,朱瑞兼任航校校长,吴溉之兼任政委、常乾坤、白起任副校长,王弼、顾磊、黄以一任副政委,林保毅(林弥一郎的中国名字)任校参议兼飞行主任。从童年就向往天空的共产党人,终于靠自己的力量,搭起了天梯,并迈出了铿锵的第一步。1946年至1949年3月期间,东北老航校在炮火硝烟的战争环境中历经五次搬迁,坚持建校,坚持训练。1945年12月由辽阳本溪搬往通化;1946年4月由通化搬到牡丹江;1946年11月由牡丹江搬到东安;1948年3月校部由东安迁往牡丹江;1949年3月校部由牡丹江迁往长春。
而在1952年,高岩的父亲高龙翔从哈尔滨一航校2大队6中队来到了长春市第9航空学校,他也是最初的建校元老级人物,对于学校的建设,他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那时候忙得几乎家人看不到他,每天都要在单位里住,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工作。作为军事教研室主任的高龙翔,为了工作可谓专心致志,而从高岩出生后,他就知道父亲是一个工作狂人。从小,高岩就对军人格外崇敬,所以他也按照父亲的心愿当了兵。
父亲经常独自喝酒悼念战友
身材瘦小的高岩,从小就特别害怕父亲,他说,自打记事起,最不可思议的就是严厉的父亲竟会常常独自哭泣……每到夜深人静,他不止一次地看到:这位新中国空军最早学飞行的好酒武夫,1952年前空军首个航校——哈尔滨一航校2大队6中队的副中队长,竟然也能痛哭流涕。
高岩的父亲,在1949年,因腿伤未愈,中途被迫改学地勤,他错过了抗美援朝。而那一年,他那班的所有战友战死在朝鲜,他得知这一噩耗后,总是心负愧疚。于是他总是在夜深人静时,偷偷拿出自己舍不得喝的好酒,哽咽地喝上几口,然后再洒到地上,他总是要和“战友们”一醉方休,嘴里还念叨着,“我对不起大家,对不起……”每当看到父亲这柔弱的一面,高岩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高岩说,在战争年代,父亲在战场上受尽了磨难,精神上一直都是高度紧张,所以脾气会变得很暴躁。他小时候做错事,也没少受到父亲的责骂,而父亲这么多年来就怕听到“逃”和“跑”两个字。
此后,高岩去查询了空军团职以上英烈的阵亡名单,找到了父亲朝思暮想的战友名单,从1951年7月9日空4师,28岁的赵大海战死,至1953年,32岁的空2师、师长张庆和阵亡……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在战争中光荣牺牲。
泪眼模糊中,高岩似乎看到1954年,在天安门广场上,几十万声代表着四亿五千万中国人,为胜利、太平、幸福而欢呼的雷动中,父亲率领的空军阅兵队的猎猎军旗下,骄傲地走着……他战死的、依然身穿皮飞行战服的同窗和校友们:贾广和、樊玉祥、赵文金、车景友、孟进、林广山、张志宏、陈亮……
继承父亲高贵品质 曾亲历唐山大地震
1990年,62岁的父亲因糖尿病并发症去世。高岩最感到自豪的是,他也是一名军人。在1976年,高岩入伍,在唐山机场某连服役,那一年,他刚满20岁。当时他的部队驻地是在郊区的一片苹果园附近,而在周围还有二层楼高的406雷达天线,东侧就通往唐山市区。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高岩值夜岗。大约到了3点30分,他看到雷达塔开始颤抖,突然从天线上空出现一个月亮般的大白球,脚下已经剧烈震颤,当时以为是原子弹袭击,可是一看没有冲击波,他知道是地震了。
当时,高岩呼喊着“地震了”,他看到周围的人陆续跑出来。就在震区,他一直在营救受伤群众,就在余震一波又一波地袭来时,他跑到坍塌的二层楼板下救助一位被压在下面的群众,当时因为缝隙小,他蜷缩在里面也是很难伸展,可是如果他走了,这个人就很可能死在里面,于是,高岩顶着余震,在废墟里拽着,因为对方的腰上压了很多东西,硬拽肯定是力气不足,急中生智,高岩想到了杠杆原理,他用力地拿起一个木棒,把上面的东西全部撬起来了,这样缓缓地将上面的所有重物挪走,而那一刻,高岩的头部被脱落的石块砸坏了,但救上来了一位腰部骨折的群众。高岩的身高只有1.6米多,而伤者身高1.80米,背在肩上,压得高岩有些喘不上气,可是出于本能,对方死死地搂住高岩的脖子,他脚底踩着废墟,忍着被瓦片划伤的疼痛,一路上将他背到休息营地,看到他被医生带走,高岩才离开。而那一刻,高岩的头部已经被砸得直流血,衣服也都浸透了。
当走到伤员休息区时,高岩听到有人喊着“渴、水……”声音此起彼伏,他知道,地震后很多人滴水未进,他的嘴唇也有些皱得脱皮,他找了又找,发现在周围有一个水房,可是因为余震太厉害,水房也震颤得厉害,甚至水箱也被掉下来的石板砸变了形,水龙头也转向了高处,想要接水就要手举过头顶。他冒着危险,跑到不时摇晃的水房内为伤员接水,不顾头顶掉落的砖头将头部砸出血,等搬出水桶,里面的水已经和他的鲜血混合。当送到群众的嘴边时,大家满是泪水。一趟又一趟,高岩往返了好几次,自己都没舍得喝一口水,后来群众看他伤得太重,不让他再进入危险的水房里,他这才停下接水。
高岩说,在地震中,他走到一片废墟中,拽出一位受伤的男子,他是刚刚结婚一天的新郎,在地震中,他和妻子都被砸中,妻子当场死亡了,他还留有一口气。当看到高岩后,他紧紧地拽着他,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抱着他,高岩大脑一片空白,他知道,自己那一刻不可以离开,要去营救群众。
此后,多家媒体对高岩的事迹做了报道,高岩在部队的四年生活中,立下三等功。为了纪念部队生活,他把当年对自己的报道都留了下来,他没事的时候还会看一看。回到家中,父亲对他说了一句,“你没给我丢脸。”高岩说,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我不会“逃”和“跑”,所以在地震中,我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坚守,面对500多次的余震,我以为自己会死在这里,可是我想着,只要活着就要救人,在身体虚脱前,高岩救出来十多个受伤群众,那时候他的身上也多处被砸伤。
最让高岩记忆犹新的一句话就是,父亲常说的那句“战争年代,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和平年代,我的学员遍天下。”每每提起这段往事,高岩说,他很想念父亲,在这时候说出父亲的故事,也是想怀念父亲,更感慨自己还能活着,享受现在的幸福生活。感谢国家,感谢党,感谢家人,感谢现在所拥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