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园看老虎时被拐 男孩被拐20年后开始寻亲

24.08.2015  11:30

沈晓阳近照

沈晓阳儿时的照片 本组图片 B13

 

1993年,养父母曾为他登报寻亲。

2012年,当他大学毕业后,才得知自己是领养的,开始从仅有的零星线索,向东北三省展开寻亲之路,但在辽宁、黑龙江媒体的帮助下,仍然杳无音讯。那么,他的老家会是 吉林 长春 吗?

养母一声吼吓跑“人贩子”

8月23日,在广东东莞的沈晓阳与新文化记者电话中,讲述了寻亲经历,今年他27岁(估岁),目前在通信行业工作。

沈晓阳对自己身世的怀疑最早来自于小时候的照片。“上初中时,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很小时候的照片,我只有5岁左右的,再小的就没有了,妈妈说小时候家里穷,没有相机。可是,哥哥姐姐却都有一两岁时的照片。”每当他继续追问,妈妈都会岔开话题。“爸爸妈妈和家里其他人对我都特别好,甚至我得到的比哥姐还要多。”

直到他2012年大学毕业后,这段隐藏了20多年的秘密才揭开。“妈妈告诉我,以前因为我年龄还小,怕我接受不了。”

沈晓阳从养母那里得知,他是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汽车站附近被捡到的,1992年12月1日,他正被一个男子拉扯,哭喊着“我不去”。养母朝那个男子大吼一声:“你干什么!”把那个可能是人贩子的男子吓跑了。

“吼”走了人贩子,沈妈妈把他带回家,一边报警一边登报寻亲,但一直没有结果。养父母正式领养了他,养了20多年,这么多年,还瞒着他一直坚持找寻亲生父母。

根据口音确定在东北寻亲

“姓是随养母的,出生日期也不知……”沈晓阳说,被拐时他大约3岁,记忆很模糊。印象中他和爸爸妈妈在动物园看老虎,之后就被拐到广州。

根据养母的讲述和自己的印象,他当时一身东北冬天的装束,头戴一顶能遮耳朵的厚帽子,家中有电视机收音机等,父亲可能叫王亚志(音),也可能是汪亚志(音),被拐时叫小杨(音),当时身高约100厘米,皮肤很白,脸上有两个酒窝,头顶有两个发旋,有东北口音,说“嘎哈”,见过走高跷。

养母曾特意找到从东北退伍回来的朋友,判断孩子的口音确是东北的,而且沈晓阳喜欢吃大蒜、大葱,朋友说,东北人喜欢就这个吃饭。

电影《失孤》里的一句话,沈晓阳感触特别深,“‘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尽’,不管还要找多久,我必须找下去,直到找到父母,再续亲缘。”

沈晓阳从2012年开始,就把寻亲目标定位在了东北三省,向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媒体寻求帮助,但依然杳无音讯。这次他把最大希望寄托在长春。

微博里的思念

从得知身世后,沈晓阳在“宝贝回家”网站登记,到广东省公安厅进行DNA采血入库,还在微博注册了“沈晓阳可能是我”的微博,他微博的绝大部分是在@各种知名人士帮忙寻亲,对父母表达心中的思念。

“爸,妈,你们现在过得还好吗?今年父亲节、母亲节,谁跟你们过啊?我现在过得很好,很想你们。家乡过年是不是吃饺子啊?过年有踩高跷吗?家里还有爷爷奶奶吗?他们也还在等我吗?如果我是你要寻找的儿子,快联系我吧!妈妈,快点来找我吧!我想找到你们,在你们跟前尽孝……”——@沈晓阳

沈晓阳表示,不管多难,一定不会放弃。如果你是知情者,或者有线索,欢迎拨打本报热线0431-96618或@新文化报新浪官方微博与我们联系。

寻亲线索

被拐情况:1992年在动物园看老虎时被拐

本人情况:被拐时可能3岁,叫小杨(音)东北口音,说“嘎哈”,东北冬天装束,头戴能遮耳朵的厚帽子

家人情况:他父亲可能叫王亚志或汪亚志

新文化记者 闫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