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步伐——2016年全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综述

30.12.2016  09:07

  最能说明问题的莫过于数字了:

  2016年全省共落实调减籽粒玉米面积332.58万亩,经济饲料作物增加163.4万亩。

  这表明吉林省的种植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优化种植结构已是势在必行。

  省委、省政府对种植结构调整给予了高度重视。

  国家农业部对农业结构调整做出了部署,出台了《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按此要求,吉林省全面启动种植结构调整工作,作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项重点任务之一,纳入全省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和省政府重点工作、绩效考核重点指标。

  省委书记巴音朝鲁、时任省长蒋超良、省委副书记马俊清专门听取了省农业部门的汇报,并实地调研落实情况,提出明确意见。副省长隋忠诚多次部署、多次调度,深入全省所有地区检查落实情况,要求务必把工作抓好、抓实、抓细,让农民主动调、科学调,调出成效。

  作为具体工作部门,省农委连续下发文件,6次调度督促工作进展,指导推进结构调整。各地高度重视,把结构调整作为全年农业工作的重点,落实责任,全力推进。

  种植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就是:在哪调?谁来调?调什么?怎么调?

  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在落实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吉林省突出解决好这四个问题。

  在哪调

  根据“中部稳定提升、西部保护挖潜、东部转型增效、城郊提档升级”的总体考虑,吉林省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是调减西部易旱区和东部冷凉区籽粒玉米种植面积。

  从西部易旱区不具备抗夏伏旱能力的地块中调减;

  从东部山区不适宜种植玉米的坡耕地中调减;

  从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区中调减;从城郊都市圈中调减;通过粮改饲调减;

  通过提升灌区灌溉能力实施“旱改水”调减。据统计,全省结构调整面积中白城、松原、延边三地占比超过80%。

  谁来调

  突出围绕市场行情和农户意愿进行调整,重点是发挥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实行订单种养、产加销融合,带动农户自愿参加,主动调减籽粒玉米面积。

  按调整主体分,农业企业及订单、规模经营主体调整221.71万亩,占66.7%。其中,粮改饲调减的80万亩全部落实到40个县的985个养殖户。

  调什么

  重点调减籽粒玉米,改种大豆、水稻、经济作物、饲草和青贮玉米作物、鲜食玉米和蔬菜、食用菌等作物。

  调减籽粒玉米面积332.58万亩中,实施玉米大豆轮作的71.15万亩,调整为杂粮杂豆的58.69万亩,调整为花生的39.34万亩,调整为水稻的33.34万亩,调整为鲜食玉米的11.47万亩,调整为葵花的9.88万亩,调整为蔬菜(露地菜或棚膜)的10.9万亩,调整为马铃薯的5.97万亩,调整为苏子、藜麦、中草药等其它作物的11.84万亩,粮改饲调减的80万亩,主要改种青贮玉米、粮饲兼用玉米和饲草。

  种植结构调整,为黑土地休养生息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农业结构调整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6】41号)和农业部等10部委《关于印发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2016年农业部在东北四省区开展“米改豆”试点和轮作试点启动工作,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种地和养地相结合。

  吉林省以延边州、吉林市、白山市为重点区域,选择6个县落实“一主四辅”(“一主”就是以玉米大豆轮作为主,“四辅”为,玉米与马铃薯、饲草、杂粮杂豆、油料作物轮作)的种植模式,开展“米改豆”试点100万亩。

  怎么调

  坚持“政府指导、市场取向、农民自愿、社会参与”,帮助农民解决结构调整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帮助农民找市场

  开展“引导农民闯市场、帮助企业创品牌”培训宣传活动,紧扣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市场和品牌,连续开展市场形势分析预测培训,远程教育助力电子商务进万村等活动,与大商所合作,在公主岭先行启动“保险+期权+期货”试点。

  举办人参、食用菌、杂粮杂豆等四期专题培训班,组织省专家在省电视台进行花生、杂粮杂豆等作物市场行情、效益分析和生产技术专题讲座。重点培育杂粮杂豆、红辣椒、食用菌等区域性产地市场、田头市场和产地初加工市场,打造特色农产品集散地。

  在18个县新增马铃薯、果蔬、特产品存储能力5.5万吨。利用农博会、农交会、绿博会等平台,组织种养植大户与龙头企业对接。利用12316和1258信息平台,《乡村行》电视专栏、《吉林农网》等媒体发布相关农产品供求信息2万多条,让广大农民能够紧跟市场抓调减。

  帮助农民签订单

  把带户能力作为龙头企业评定和监测的重要指标,支持企业发展订单生产,带动农户以销定产。目前,调减籽粒玉米改种鲜食玉米、灰苏子、葵花、藜麦等作物的,基本上都签订了订单。据初步调查,全省鲜食玉米、绿色优质稻米、杂粮杂豆、水果蔬菜、食用菌、辣椒及人参等订单基地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带动农户50多万户。

  帮助农民学技术

  开展农机改造、改装和维修技术服务,解决装备不配套问题。指导农民选种选肥选药,特别是选好改种的小品种。利用电化远程教育网、乡村四季栏目、12316进村入户平台、吉林农网等载体,开展菜单式技术培训,调啥培啥,选派专家巡回指导,做到专项培训调减区全覆盖。

  帮助农民打品牌

  将打造吉林杂粮杂豆品牌作为重点工作加以推进,进一步开拓吉林省优势杂粮杂豆市场,提升产品效益。启动洮南绿豆和扶余四粒红花生两个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策划包装6-8个产品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制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杂粮杂豆物联网服务平台,完善建设区域性产地市场,每个市州、县市至少确定一个品牌进行重点培育。

  帮助农民给政策

  积极落实东北地区玉米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促进种植结构调整补助资金3亿元、“米改豆”补助资金1.5亿元,并允许各县(市、区)从玉米生产者补贴资金中拿出10%用于推进结构调整。

  从2016年吉林省落实的种植结构调整意向看,种养大户、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承担了调减任务的66.7%,新增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补贴和粮豆轮作、粮改饲试点等专项补贴,统筹使用重点支持规模经营主体,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

  扶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和25个蔬菜生产大县建设各具特色的专业产品基地,新建和改造棚室面积5万亩,新建规模化园区30个。新增食用菌产量10万吨,总产量达到120万吨。农家乐发展达到2335个,休闲观光园发展到653个,带动农户6.5万户。

  种植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也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四项问题的解决,已经为种植结构调整拓出了新路,沿着这条路,相信吉林省种植结构调整必能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