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前行促繁荣——2014年全市商务工作综述

13.01.2015  13:22

  201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1195亿元,同比增长12%;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到1179户,比上年度净增78户,引导31户限额以上大个体向法人企业转化。这表明,我市商务经济实现了稳定繁荣发展。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种困难叠加的不利局面,能够取得这样的发展成绩实属不易。据了解,这与全市商务系统采取主动应对、积极求变、有所作为的商务经济发展战略密不可分。

  用节庆经济和会展经济促进商贸业稳定繁荣,是商务部门多年探索出来的最行之有效的举措。在2014年的元旦、春节、五一、中秋、国庆节等重要节日里,市商务局组织全市大中型商贸和餐饮企业举办多种促销活动,商家通过各种打折、优惠等方式有效地活跃了市场氛围、刺激了市民消费。

  同时,市商务局还在如何扩展本地产品销售市场上下足了工夫。他们积极与市内各大超市总部进行沟通,大力推介本地产品,最终帮助486种本地产品在新玛特、大润发等8个大型超市设立专柜或专区,其总经营面积达到146.96平方米。为使江城特产走向域外,市商务局不仅动员知名地产品生产企业赴珠三角区域,与当地知名商企开展广泛合作,还组织他们积极参加第二十五届香港美食节及吉林地区“首届地产品采购商大会”,把千余种本地产品成功推广到国内外市场,使本地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加大重点商贸业项目的建设力度,是推动商务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2014年,他们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通过采取深入施工现场调研、跟踪服务、帮助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等措施,加快了总投资177亿元的10个重点商贸大项目建设进度。到目前,神华万利汽车用品广场、高铁鑫城购物广场、万利商品城项目、森鼎家居爱购时尚购物广场、欧亚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已相继投入运营。

  加大对重点外贸企业包保力度,落实《吉林市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实施方案》,把我市六大行业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99%的100户企业纳入包保企业中,逐户研究服务措施,帮助解决人才培训、市场开拓、融资担保、沟通协调等问题,扶持进出口企业逐步壮大。组织我市外贸企业积极抢抓商机,利用展会、吉林制造网、省商务厅的境外营销展示中心等载体,多渠道扩大进出口总量。发挥化工、电子两个综合外贸出口基地和农产品等三个企业型出口基地的作用,扶持93个进出口企业申报各类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外经贸专项资金,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进出口规模。2014年1-11月份我市外贸进出口累计实现130362万美元,同比增长25.77%,提前两个月完成省下达我市的进出口目标的113.3%,获得省商务厅嘉奖。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实现了新突破——“一网全城”电子商务平台项目11月6日正式上线运营后,访问量和业务量持续走高,日均下单量已经超过了1000笔;近90家本地产品生产企业签约入驻“淘宝特色中国·吉林馆”,这些企业截至12月6日的成交单量约11.16万件,成交额占整个吉林馆成交总额的20%;东福米业生产的大米、蛟河市出产的木耳入选淘宝网的“挑食频道”,并取得了同品种全国销量第一的业绩。一位地产品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作为传统企业能够在新兴电子商务经济领域抢得商机,大大得益于市商务局举办的电子商务大讲堂,他们不仅在这里接受了来自淘宝专家的实际操作培训,还学习到了外地先进企业的与时俱进的经营经验,使他们实现了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

  为满足市民对“优质营养、卫生安全、方便快捷、经济实惠”早餐服务的需求,我市于2012年5月加入了商务部开展的“放心早餐工程”。截至2014年底,市商务局已在城区部署早餐车150台、开设早餐门店45家,日均为市民提供放心早餐17000份。该工程在有效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对扩大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全市商务经济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4年,市商务局积极协调物价、城管等20多个部门,大力实施了年度重点推进的商务民生工程——150家平价直销便利店建设。在平价直销便利店里,消费者不仅能够买到六大类17个品种的平价蔬菜、粮、油、肉、蛋,还能够得到缴纳水、电、天然气费用等15项便民服务。

  加强商贸领域监测监管,营造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是我市商务工作的重中之重。2014年,市商务局采取网上远程监控系统的日常监管与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使注水肉等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为让消费者喝上“放心酒”,商务执法人员对酒类经营单位进行了582户(次)执法检查。同时,我局成立安全生产督导检查组,在对全市商贸企业进行千余次巡回检查中,督促企业排除安全隐患13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