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兵和平年代发挥余热 父子两代人守陵园56年

05.07.2015  12:48

   城市晚报讯 战争年代,老兵们奉献青春,保家卫国,在和平年代,他们默默无闻,过着简朴的生活,依旧发挥着余热,奉献着自我……

   父子两代人守陵园56年

  徐振明,这位九旬兵16岁参加八路军开始打鬼子,身上有炮弹炸的伤,子弹钻的洞,刺刀留下的疤,战火烧伤的皮肤。1958年,徐老回到38军驻地通化,同年10月他从营职干部岗位转业来到通化市民政局。当时有三个工作岗位让他选,一个是招待所所长,一个是福利院院长,还有一个就是杨靖宇烈士陵园纪念馆馆长。徐振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抗日英雄杨靖宇守灵。徐振明老人说:“1942年我参加八路军时,部队里正在大力宣讲杨靖宇率领抗日联军打鬼子的故事,杨靖宇将军身上的民族精神,鼓舞了千万八路军将士在抗日战场上与鬼子拼杀。杨靖宇将军是我的前辈,能为抗日英雄守灵,我感到光荣。

  如今,杨靖宇陵园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是中央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十年来,这里来过国家领导人,来过外国友人,来过靖宇将军的战友和亲人,来过举办入队、入团、入党的单位,来过拜谒将军,参观东北抗日联军的群众。徐振明不光是陵园的领导,他还是抗战的讲解员,他的讲解让人们记下了英烈抗击倭寇的革命精神,参观的人们心中刻下了日寇蹂躏东北人民的罪证。

  1980年,徐振明老人离休了。他的儿子徐永军参加工作来到靖宇陵园,继续为杨靖宇将军守墓。可徐振明实在不愿意离开,在陵园当了一名老门卫,冬天他为将军扫积雪,秋天他为将军扫落叶。此外,徐振明还应邀在几所学校兼任校外辅导员,他讲的杨靖宇将军的故事最受孩子们的欢迎。时至今日,徐家父子两代人共守陵园56年,父亲守了23年,儿子守了33年。

   老兵忘我工作 刚过花甲病故

  通化市政协专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孙艳华向记者讲起了已故老兵尤本礼。尤本礼曾是38军335团副参谋长,1964年,从38军335团转业到通化地区物资局任副局长。尤本礼在通化地区物资局工作18年,他工作讲究实际,不主观,执政清廉,积极配合领导班子工作,展现给人们的是领导干部的一身正气。在物资局从装卸工人到机关干部,同志们都很喜欢他平易近人的作风,他是职工的知心人。1983年,尤本礼61岁,一直在工作岗位兢兢业业的他在这年因病离开了他深爱的妻子儿女,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半生才得到的好日子。战友们回忆说,老尤,当年在战场上是猛将,多年南征北战透支了他的身体,身上有多处战伤,和平年代,工作起来又忘我投入……如今,在通化市说起物资系统的老同志,一提到尤局长,大家还依然对他很崇敬。

   老兵讲故事 叮嘱后人不忘历史

  在通化市光荣院,90岁的老兵杨贵学回忆曾经参战的战役,老人家摸了摸他明显有个坑的下巴,说那是他在与敌战斗中摔碎了下巴骨……杨老在战争中四次负伤,他只住过两次医院,一次是腰部中了一枪,另一次是膝盖被炸伤。还有一次他的腿被子弹打穿了也没下火线,他说因为骨头没伤着,轻伤不下火线。战后,杨老被评为三等伤残军人,一生无子女,2008年来的到通化市光荣院。“为了今天的好日子,我身边倒下了数不清的战友,想想他们都心疼啊。”杨老说,“我岁数大了,现在能做的就是把我们那个年代战争的经历讲给学生,说给后人。”通化市光荣院负责照顾杨老的工作人员说,只要有机会给学生和年轻人讲打鬼子的故事,老人都乐此不疲,杨老常常叮嘱年轻人,不忘历史,以史为鉴,珍惜当下幸福。

   城市晚报记者 王海涛 报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