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经济:面临挑战 但增长可期

09.01.2015  13:02

  人民网联合国1月9日电(记者 殷淼)由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经济学家:2015年中国经济的预测》研讨会于当地时间7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举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总裁欧伦斯、前世界银行副总裁、中国知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等多位中国知名经济学者,以及来自华尔街、美国政府、研究机构和中西媒体的各界人士应邀与会。

  林毅夫首先发表《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前景》的主旨演讲,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前景表达乐观。林毅夫说,尽管中国过去一年的经济增长不如外界预期,但未来15至20年仍有可能保持持每年7%至8%的增长。中国不同于其它中等收入国家或经济体,在基础设施、环保和城镇化等领域仍有巨大的投资空间。林毅夫表示,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外部影响的因素。他表示,从国际环境来说,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并未全部消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可能引发金融风险。从国内环境而言,国内银行扩张较快,虽然有助于地方政府投资基础建设,可贷款期限短和投资期限长的不配套,也造成局部的金融风险。他强调,要想利用好潜力优势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解决双轨制改革中遗留下来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就是社会收入分配不均和腐败。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只是表象,转型升级才是实质。他形容中国的经济发展就像是一名长跑运动员,“减速”是因为跑太快,累了;需要放慢些,缓一下,然后再继续跑。他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市场化制度和 金融改革是共识。金融改革可以从要素价格改革、准入改革、资本市场改革这几点上突破;二是变高储蓄为高资本,应加大把海量储蓄持续转变为高效资本需要的制度配合与保障;三是把握好速度与质量的问题。7%已经是比较高的增长水平,通过减速来调整地方债务、地产泡沫和影子银行等短期问题,以及应对老龄化、收入差距、社会稳定和环境等长期问题。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中国出口增速下降,制造业受到较大冲击,2013年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同时中国劳动人口比例于2010年达到顶峰。自2012年起,中国劳动人口绝对数量下降,中国经济开始进入转型期。他说,中国经济内在增长潜力还远没有释放完,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区域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趋势依然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中国的工业化才走完了2/3的路程,而城市化还不到一半的路程。他表示,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正在深化,改革的红利远远没有释放出来,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基本动力。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总裁欧伦斯在研讨会上指出,中美建交时,经济并非两国考虑的主要因素。而35年后,经济已经成为中美关系的基础。他说,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APEC期间的会晤更加明确了中美关系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走向,那就是共赢。发言最后,他鼓励所有与会者继续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更快更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