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老人收藏三幅日本画 背后有一个曲折的故事
郭先生对这几幅画爱不释手 新文化报记者 白石 摄
郭先生对这几幅画爱不释手
长春 民间有很多伪满时期的日本画作,有故事的不多,30日,一位老长春读者展示了他手里的三幅日本画,讲述了画作背后曲折的故事……
一个故事:
上个世纪30年代,长春。
“破烂张”一家是从铁岭逃过来的,在老家做学徒工,学了几句日语,跟日本人简单沟通,没啥问题。
到了长春,一家人落脚现在的重庆路一带,那里住的都是日本人,废品多,没人敢收,“破烂张”敢,就仗着那几句日语。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长春的日本人都将遣返回国。一个日本军官叫来了他,“东西都带不走,想要什么随便拿。”常去他家收废品,知道这个日本军人在伪满皇宫当差。那时候,整个长春都在捡“洋落儿”,破烂张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桌椅没动,碗筷收了,家里能用。那个日本人看着他满屋子瞎忙乎,说,“你拿的这些东西,不抵墙上一幅画。”他家墙上有五幅画,三幅日本的,两幅中国的。日本的看不懂,中国的,看的很明白,一个是右门神,一个八仙之一铁拐李。听他这么一说,知道他无意带走,就把五幅画拿走了。
解放初,“破烂张”已经做到了破烂王的身份,废品收购站,就负责收散户的废品。其中,金属特别多,买卖全凭估堆儿。为了让家里账目清晰,特意请了账房先生,姓蒋。那二年,家里账目果然清晰,钱款紧张也很明白。1951年的某一天,蒋管账没来,破烂张去家里寻,以为生病。结果,邻居告诉他,蒋先生全家搬走两三天了。
一家人回去寻找,看看各处是否妥帖,发现躺柜里的两幅中国画不见了,现金只是有没了一点。“破烂张”说。“此前,蒋管账曾几次想要两幅画。”
至此,“破烂张”家只剩下了三幅日本画。
一段经历
3月30日,长春。
68岁的郭先生就是当年“破烂张”的外孙子。张家当年一儿一女,伪满时,儿子十七八岁,东北商场做小买卖,后得鼠疫暴毙。女儿嫁人后,丈夫早亡,回到娘家跟“破烂张”一同生活。
故事,都是郭老先生从姥爷口中听来的,老爷子去世前唯一的愿望是,看一眼家中丢失的两幅中国画。
从小,他就见过那三幅日本画,一幅老松双鹤一直挂在家里,另外两幅为《将军觐见图》、《扫春图》,明显的日本画,从不敢拿出来悬挂。上个世纪70年代,一次大雨,装画的箱子被水泡了,那两幅绢花的装裱全都烂了,郭老先生只好留下画作,重新装裱。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一定让你们看看,当年日本人家中画都是什么样的。”郭老先生颤巍巍拿出一卷东西,打开来三幅画。
《老松双鹤图》已经很破了,画作上印有“东洋美术协会 297 ”“藤苑春生先生”以及毛笔的“老松双鹤”字样。打开画作,画为绢画,一段老松树上,站立两只仙鹤,羽毛都看得很清楚,画作右侧,印有“春生”“真笔保证(会社合资)东洋美术协会”字样。
老人有时会拿放大镜仔细看一遍。
两外两幅是重新装裱的,郭老先生说,画幅上都没有“真笔保证”的字样。展开看,上面被水泡过的印记还在,《将军觐见图》上的署名为“青阳”,《扫春图》上署名《春走》。
老先生说,这三幅画,从未拿出来鉴定过,“从小听它故事长大的,绝不是多少钱的问题,是一家人的故事。”而今拿出来,让记者看,也不过是想讲述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别忘了这个民族曾经经历的战争,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至于那两幅失踪的中国画,他曾经两次去齐齐哈尔寻找,但是都没有找到蒋管账,“想他要是活着,现在也已经九十几岁了。”
新文化报(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