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施策 砥柱中流——水利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在防汛抗旱中发挥巨大作用
厄尔尼诺持续侵袭,华夏大地旱涝并存。4月入汛以来,南方地区9轮强降雨过程接踵而至,而在东北,局部地区旱情较重。面对极端恶劣天气条件,全国受灾人口、死亡人口和受灾面积与2000年以来同期均值相比,却明显下降。又一次“大雨无大灾”的阶段性胜利。
“今年的气候现象类似1998年,但是我们的防汛抗旱手段和1998年相比,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20年投巨资建成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业内专家的共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兴修水库,加固堤防,疏浚整治河道,开辟蓄滞洪区,兴建水闸……构建了一个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水利工程体系,既有效控制了洪水,又合理利用了雨洪资源,最大程度发挥了工程防灾减灾效益。
枢纽工程是防汛抗旱减灾体系的“硬件”,是防汛抗旱的“钢铁长城”“定海神针”;堤防构筑了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的“水上长城”;蓄滞洪区为防洪保安加设了“安全阀”。完善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在抗御水旱灾害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5月18—21日,福建遭遇超百年一遇洪水。关键时刻,安砂水库犹如“铁将军”把门,稳稳拦住了上游洪水:水库削峰3 940立方米每秒,削峰率51%,将超百年一遇洪水削减为五年一遇,下游防洪压力大大减小。
尼尔基水库是嫩江干流唯一的控制性工程。尼尔基水利水电公司总经理潘安说:“2013年,嫩江遭遇类似1998年的特大洪水,尼尔基水库将入库洪峰从9 440立方米每秒削减为5 500立方米每秒,削峰拦洪42%,使嫩江中下游及松花江干流洪水从50年一遇减至10年一遇到20年一遇。”相似洪水,境遇截然不同。1998年时,嫩江多处开口,一片汪洋。到2013年,防守井然有序,干堤无一处决口。
2014年夏,河南平顶山市遭遇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8月6—25日,丹江口水库通过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向平顶山市应急调水。平顶山市“大水缸”白龟山水库累计收水约26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当地群众饮水困难局面。“事实证明,应用调水工程实施调水是缓解当时平顶山市用水困难最有效、最快捷的办法。”一位技术人员说。
如今的工程调度不再是一个水库单打独斗,而是统筹联合调度水库群和堤防、蓄滞洪区,科学安排“拦、分、蓄、滞、排”,实现从“控制洪水”到“洪水管理”的转变。
在长江流域,三峡水库是防汛抗旱的“巨无霸”。6月1日晚“东方之星”号客船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倾覆事件发生后,长江防总连发三道调度令,将三峡水库下泄流量由17 200立方米每秒逐步压减至10 000、8 000和7 000立方米每秒,降低了沉船现场河道水位,减缓了流速,为搜救落水人员提供了有利条件。刚刚完成控泄任务,从6月10日起,三峡水库又立即全面转入防汛调度阶段。三峡水库可与溪洛渡、向家坝、二滩等大型水库实施联合防洪调度,以减轻下游地区防洪压力。据悉,长江流域纳入联合调度的水库已从2012年的10座增加到21座,这些水库总库容约1 000亿立方米、防洪库容360亿立方米,有力地护佑着长江安澜。
在黄河流域,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水利枢纽等干流水利枢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洪水超过河道行洪能力时,还可以利用蓄滞洪区分蓄洪水,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
在乌江流域,2014年7月14—17日,流域连降大暴雨。关键时刻,乌江流域干支流彭水、银盘、芙蓉江江口等13座水库齐上阵,成功拦洪,削峰错峰,拦蓄洪量超过20亿立方米,将重庆市洪水由20年一遇削减至5年一遇,实现了“零伤亡”和“低转移”目标,最大程度减轻了洪灾损失。
在辽河流域,2013年8月16—17日,辽宁省东部普降暴雨到大暴雨,辽河流域5条中小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大伙房、观音阁、葠窝等8座水库联合调度,发挥了巨大的削峰防洪减灾作用,部分水库甚至将洪水全部拦蓄,达到了百分之百削峰的效果。
…………
蓄,滴水不漏。放,一泻千里。如此才能收放自如,发挥防灾减灾最大效益。
中小河流、病险水库等一直是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成为险情多发地带,使防汛抗旱压力陡增。如今,通过近些年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这些防汛抗旱的薄弱环节逐渐变“强”。
“旱了这么久,楼梯磴水库里还有水下来,修跟不修就是不一样。”楼梯蹬水库灌区的村民们说。2013年夏,江西莲花县遭遇数十年一遇旱情,但大旱并未酿成大灾。除险加固后的楼梯磴水库,以及1座中型、6座小(1)型、17座小(2)型水库增加兴利库容400多万立方米,提高了莲花县的抗旱能力。
广东水利建设的薄弱环节在山区中小河流。近10年,全省因山洪灾害死亡人数占整个洪涝灾害死亡总数的七成以上,因山洪灾害致死事件基本都在中小河流。近些年开展的中小河流治理,有效降低了河床高程,拓宽了河床断面,加大了河道泄洪能力,减灾效果非常明显。以清远市为例,今年5月,在应对5轮强降雨过程中,该市与去年同期相比,受灾人口下降53.18%,经济损失下降84.89%。
福建省今年的汛情与1994年那场大水相比,雨量更大,而受淹地区却少了。“省里的‘五江一溪’防洪工程起了重要作用。”宁化县水利局副局长毛显伙说,防洪工程扩宽了河道,扩大了行洪能力,水在河道里流得更顺畅了,洪水水位自然就降低了。
党中央、国务院对防洪薄弱环节建设高度重视,制定了《全国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2013—2015年)》,优先对洪涝灾害频繁、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严重河段实施重点治理。实施方案明确,重点治理4 006条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项目5 974个,综合治理河长约4万公里,工程总投资1 302亿元。国务院还要求,今年年底要完成规划内2.5万座一般小(2)型和4 025座新增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届时人们头顶上高悬的“水炸弹”将变成“聚宝盆”。
如果说水利工程是防汛抗旱减灾体系的“硬件”,非工程措施则是“软件”,软硬兼施,方可确保无虞
“以往一到雨季,我就提心吊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就怕山洪来了跑晚了、跑慢了。今年,就是下雨我也能睡踏实了,你看到那个大喇叭了吗?这是我们村儿去年装的,它下面连着一个防汛报警器,那可是高科技产品,替我们看着‘龙王爷’呢。”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丰李镇东坡村村民老陈说。
老陈所说的洪水报警器专业名称叫“防汛预警语音广播系统”,和山洪灾害监测系统、县级监测预警平台等构成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是防灾避险的“最后一公里”,是护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近的一道防御屏障。
经过2010年以来的大力建设,全国2 058个县级山洪灾害防治区基本上实现了雨量、水位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相结合,现代化手段预警与土办法预警相补充,县、乡、村、组、户五级责任人相互衔接,县、乡、村预案全覆盖,避灾转移明白卡到组、到户,互助与自救能力双提升,形成了山洪灾害防治综合网络体系。这套系统近年发挥了巨大的防灾避灾效益,被山丘区群众赞为“生命安全的保护伞”,“费省效宏、惠泽民生的德政工程”。
防御山洪灾害,关键在防,精准预报为防洪决策赢得时间。“关键时间就十几分钟!”说起今年5月19日的大水,贵州省贵定县农庄村农民赵泽高记忆犹新。那天正吃晚饭的村民突然听到村里喇叭广播响起:“大水就要来了,村民赶紧撤离!”他和村民们刚转移到高处,山洪就下来了,一座4米多高的桥瞬间消失在大水中。
6月7—9日,安徽南部地区普降大到暴雨,九华山风景区、青阳县、太湖县、宿松县利用山洪灾害监测平台发布预警124次,发送预警短信3.72万条,并通过山洪灾害预警广播不间断播报雨水情实况,紧急转移1 570人,没有发生人员伤亡。
在吉林省,山洪灾害防治实现了“视频会商系统到县”,建设了181个视频监控站、1 184个自动雨量站。松辽委主任党连文说:“先进预报技术科学预测水情、雨情,实现了洪水到来前‘先知道、先准备’,这让抗洪路线图更加清晰,不再手忙脚乱。”
入汛以来,发生暴雨洪水的地区严密监测、及时预警,提前组织转移群众,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据不完全统计,湖南、贵州、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515个县利用已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向县、乡(镇)、村、组17.5万责任人发布转移预警短信132万多条,启动预警广播7 900余次,累计转移危险区群众约33.1万人次。年初以来,全国因洪涝灾害死亡86人、失踪15人,死亡人口比多年同期均值下降47%。
凭借相对完善的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虽然每年防洪减灾都收获了一份“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的成绩单,但是,当前我国推进新“四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利设施薄弱仍是明显掣肘,我国防汛抗旱减灾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了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推进重大农业节水工程,加快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重点水源工程,实施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开展大型灌区建设等。工程建成后,我国骨干水利工程体系将显著加强,打赢防汛抗旱这场硬仗的胜算也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