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弘扬工匠精神大家谈

22.06.2016  17:36
青春派·寻找匠心青年

 

让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弘扬工匠精神大家谈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工匠精神”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频词。那么,工匠精神本身具备怎样的意蕴,才能流行起来?它之于当下的改革发展大计又有怎样的特殊意义?以及我们怎样才能在社会层面广泛激发或者深度培育这样一种精神?

  本版“寻找匠心青年”系列报道已先后聚焦6位具备工匠精神的年轻人或年轻团队。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6位嘉宾,他们或是一身绝活的大国工匠,或是专门研究劳动关系的专家学者,或是经验丰富的工会工作者,一起廓清思想认识,梳理制度文化,探讨如何让工匠精神涵养我们的时代气质。

  ——编  者 

  嘉宾:

  全国总工会宣教部部长  王晓峰 

  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  吕国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董志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直属工会  李梅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教授  乔  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211厂特级技师  高凤林

  什么是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  爱岗敬业  持续专注  守正创新

  记者:探讨一个问题,首先要明晰它的内涵和外延,我们注意到,工匠精神广为传播的同时,也存在内涵和外延被无限放大的现象。那么,应该如何定义工匠精神?或者说,工匠精神包含哪些重要质素?

  董志勇:我以为,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最为称赞之处,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对工艺品质有着不懈追求,以严谨的态度,规范地完成好每一道工艺,小到一支钢笔、大到一架飞机,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组装。

  持之以恒是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是向内收敛的,他们隔绝外界纷扰,凭借执着与专注从平凡中脱颖而出。他们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

  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份崇高的精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爱岗敬业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工匠匠心筑梦。

  守正创新彰显了工匠精神的时代气息。大国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思考进步,带头实现了一项项工艺革新、牵头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攻坚项目。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守正创新正是当今我国时代精神的最好表现。

  王晓峰:我的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敬畏之心,视职业为自己的生命;二是精业,就是精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技艺精湛,我们熟知的大国工匠,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人,在行业细分领域做到国内第一乃至世界第一;三是奉献,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担当精神、牺牲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

  敬业反映的是职业精神,是前提;精业反映的是职业水准,是核心;奉献反映的是个人品德,是保障。可以说,新时期的“工匠精神”,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重要体现。“工匠精神”,不仅限于企业生产,而是包括政府机关在内的各行各业,都有一个敬业、精业、奉献的问题。

  高凤林:我觉得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工匠精神,思想层面: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行为层面:开拓创新、持续专注;目标层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是手工劳动者应该具备的精神,它其实是以产品为牵引,涵养一种专注精神,让人用心用脑、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效果或者目标。提倡工匠精神,不仅可以帮我们养成严谨、重视技能、形成专注的习惯,以此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还能作用于人本身,让个人在高度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社会中找到自我认同。

  李梅宇:我的体会,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质,一种追求和一种氛围。具体涵义方面,与几位的总结异曲同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大国工匠无一例外是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乐岗者。善于学习,勤于攻关的金刚钻精神,大国工匠都是爱学习善学习的,是持续改善、勇于创新的推动者。专心专注、精益求精的鲁班精神,是努力把品质从99%提升到99.99%的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苦行僧精神,大国工匠都是不怕苦不怕难、甘于寂寞、锲而不舍,永远在路上的修行者。传承技术、传播技能的园丁精神,大国工匠都是率先示范、用劳模精神和精湛技能感召人、教育人的典范。打造品牌、追求卓越的弄潮精神,大国工匠守规矩,重规则,也重细节,不投机取巧,都是追求卓越的完美主义者。

  为什么弘扬工匠精神?

  发展新理念  劳动新风尚  制造业升级

  记者:从传播学角度讲,一个词语的风行,一定是契合了某种社会需求。工匠精神成为高频词,引起如此持续的关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决策层当下倡导工匠精神有什么样的考量?

  吕国泉:工匠精神之所以引发强大共鸣,确实是契合了现实需要。它首先是贯彻发展新理念、树立崇尚劳动新风尚的内在要求。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显然有利于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落实落细,同时也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热情,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工匠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具体实践。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敬业”和“诚信”,与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理念和价值取向高度一致;同时,工匠精神也是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重要深化和提升,是我们党有关劳动和劳动者理念的重要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尊重简单劳动、重视复杂劳动的价值导向。

  工匠精神还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推手,也是提高职工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引导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劳动创造,切实提升技术技能素质,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有力抓手。

  董志勇:弘扬大国工匠精神能够有力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跃升。我们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一国产业发展需要经历的农业输出、低端制造、中高端制造、创新科技中心的四个阶段中,我们仍停留在第二个阶段。我们亟须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跃升,而绝离不开大国工匠精神的坚实支撑。如果把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等视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硬件”,那么,一大批产业劳动者身上的大国工匠精神则是必不可少的“软件”,缺少软件支撑的硬件,犹如断弦之弓,发挥不出任何价值。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能取代劳动者的双手,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挥洒热血,他们才是真正的筑梦人。

  乔东:中国掌握焊接技术的工匠不计其数,能够达到高凤林的技术水平的工匠也并不少见,但是能够对自己的产品达到“精心雕琢”甚至像“金娃娃”一样用心呵护的工匠却凤毛麟角。所以,我认为,如高凤林一样的大国工匠,他们创造的与其说是技术传奇,不如说是人生传奇和精神传奇。他们有着自己明确的精神价值追求和较高的人生境界,既不满足于一时的成事,也不满足于世俗的所谓成功,而是用生命演绎传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

  所以提“工匠精神”,重点在“精神”二字。当下,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很多时候遮蔽了人们对精神价值特别是超越性价值的追求。这也不可避免影响工匠群体,很多人更重视能够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的业务技能,而忽视甚至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更高的价值追求。有些产品我们做不出来,恰恰是因为缺乏用心钻研、勇攀高峰的工匠;有些产品我们做出来却没有竞争力,也正是因为缺乏把工作当责任和使命的工匠。用“”才会创新,使命感才会赢得市场的信任。我想这就是提倡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

  怎样弘扬工匠精神?

  市场环境  激励制度  文化氛围  教育培训

  记者:培育一种精神,让它落到实处、成为普遍的追求,本身就是慢工细活,需要从根本处的制度和文化入手,各位对此有何高见?

  董志勇:培育工匠精神,最重要的一点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包括毫不动摇地坚持高度尊重劳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健全对各类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的人才激励制度。

  这些年来,我们对于劳动的尊重与激励,远没有跟上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步伐。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企业家的评判标准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全社会已形成高度共识。优秀的工人或者叫工匠,他们完成别人不想做、不敢做却十分重要的工作;凝聚起一个富有激情和活力的生产团队;在创新中改进工艺流程,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企业利润。这无可争议地揭示,一位优秀的工匠就是一位合格的企业家。建立一系列能够充分表现对优秀工匠劳动及其杰出贡献高度尊重的制度,成为迫切需要。

  另外,弘扬工匠精神要求人才激励制度对各类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只要是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无论其供职于何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单位,都应给予相应的激励和支持。同时,进一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大国工匠在企业间自由流动,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全面激发我国制造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王晓峰:工匠精神的养成,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应做好“四个崇尚”。首先是崇尚劳动,尊重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现阶段工匠精神缺失,同存在轻视甚至鄙视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现象有密切关系;其次是崇尚技能,关键是要让技能人才有地位、有较高的收入、有发展的通道;三是崇尚创造,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富有强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的;四是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理念,高品质的产品和高水准的服务,是要靠时间来精心打磨的,反观我们现有的制度与政策安排和评价体系,有不少都是引导人们急功近利的,追求“短平快”,催促人们早出成果、多出成果,重数量、轻质量。

  这就牵涉到制度建设的问题,人是制度的产物,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对一个人产生不同的激励,从而使其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工人中实行八级工资制,八级工的待遇可以达到工程师甚至更高水平。那时工厂的八级工,是企业的“牛人”,人们眼中的“能人”,其经济、社会地位之高,让崇尚劳动、崇尚技能人才体现得实实在在、淋漓尽致。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从“工匠精神”养成的需要来审视我国现有的有关制度。摒弃清理一批过时的制度,建立完善一批新制度。

  高凤林:我注意到一种现象,我们在宣传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浮躁现象。比如出现在媒体上的22岁特级技师,学校里的“大国工匠”,等等。大国工匠是标杆、旗帜,他只可能在实践中千锤百炼出来。我们常说技能人员发展四段论:一是通过艰苦的基础训练,能干好;二是通过分析理解,知道为什么能干好;三是经过科学的逻辑思维,能说出来;四是通过广泛的求证,变成普遍规律写出来,不到第四阶段,真不能随便称“大国工匠”。

  在媒介报道中还应注意,工匠精神显然不是工人独有的精神,它应该是全民族的精神;注意推出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高端典型,突出一些能够提供方法加技巧的解决方案的人物,这也是“中国智造”的核心;要注意多层次宣传工匠的成长之路,让大家看得见、摸得到,事物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优秀的工匠也一样。

  吕国泉:培育工匠精神,要根据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不同层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塑造。首先要通过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化“金蓝领工程”等工作抓手,夯实产生工匠精神的人力基础;其次通过制度顶层设计,转变“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机制;再次,工匠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逐渐形成,通过文化再造、源头培育、社会滋养,发展先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使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21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