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从哪儿来?
□吴敏文
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说到“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显示“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
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等,“工匠精神”即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缺乏工匠精神甚至起码职业道德的现象比比皆是。小至一块街石,一块整齐漂亮的山石从遥远的采石场到繁华的街道上,其间不知要经过怎样的加工磨砺,花费多少人力物力,但就因为砌砖师傅缺乏精益求精的认真精神,铺上去不几天就松动了、被踩裂了,整齐的街道变得坑坑洼洼。大至一座大桥,某市一座投资11亿元的大桥建成通车后,不久即大修。
缺乏“工匠精神”,损害的是国家利益,浪费的是社会资源,恶化的是生活品质。那么,怎样培育“工匠精神”呢?既是“精神”,就要在培育上下功夫。
一是创造生长“工匠精神”的心灵环境。被誉为“历史之父”的公元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记载说:埃及金字塔是由30万奴隶所建造。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在游览时石破天惊地推断:“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难以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很长的时间,这一推论都被当做笑料。然而,400年之后的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由此证明了布克的推断。
二是提供生长“工匠精神”的制度设计。旅游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表现。但最近,国内连续爆出旅游业的惊人“宰客”事件。对此,有人说起在台湾的旅游消费经历。在某小店,游客看中了一套非常漂亮的茶具,折合人民币200多元。店主自豪地介绍说:这套茶具是他的团队设计的,获得了台湾最高设计金奖,但这茶杯用来喝茶却很烫,请再考虑一下。客人又相中了另一套。小老板又摇头说:这套不是台湾设计,你们来台湾,是要买台湾本地产品。游客怒了:你到底想不想做生意?小老板正色道:正因为我认真做生意,才会跟你仔细说。我是做百年老店的,卖了你不想买的货,会砸了我的牌子的。不大点的小店面,还琢磨做百年老店?游客乐了。再仔细挑选,结果挑选了一套价值千元的精品。对比鲜明的事例,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不是人的素质,而是产权设计的结果。
三是学习生长“工匠精神”的盈利理念。德国产品以质优价实、经久耐用闻名于世,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奥妙何在呢?一位顾客与一家在柏林的菲仕乐锅具店的经理聊天,顾客说:“你们德国人造的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卖出一口,实际上也就丢失了一位顾客,以后人家不用找你了。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锅,用20年就到头了。仔细想一想,你们划得来吗?”经理回答说:“哪里的话?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这就会有口皆碑,就会招来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锅,我们现在都忙不过来呢!我们几十年来已经卖出1亿多口锅了,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口吗?快80亿了,还有70多亿人口的大市场在等着我们呢!”
唯有具有独立价值和自由的人,才有感悟的闲暇,创造的快乐。学习赋予生命以意义,创造赋予生命以价值的质感,这个时候,灵感在飞扬,思维在穿越,“工匠精神”也在蓬勃生长。
(责任编辑: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