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工农乡抓项目拔“穷根”“三个带动”总攻贫困

10.05.2016  11:12

      4月27日,和煦的暖阳轻抚着辽源市龙山区工农乡王家村的土地,定格出一幅美丽的劳作图画:马铃薯播种机欢快地播撒着新一年的希望;村民们则面带微笑,在温润的土壤上悉心耕耘……

      “2016年地还没种完就有企业上门抢订单了。我们得抓紧时间干,争取能有个好收成,带动贫困户一起致富!”站在地头,王家村党支部书记张旭波告诉记者。在带动困难群众致富过程中,王家村通过打造“马铃薯+”种植项目,依托合作社流转104亩土地,采取两茬轮作模式种植有机马铃薯和绿色有机萝卜,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50余名贫困户“就业”。

      68岁的周淑琴是村里贫困户,老伴患有脑血栓。自从村里扶贫项目开展以来,她每天都到地里忙活,“岁数大了,没啥来钱道儿。村干部叫我过来干活贴补家用,活儿不累,每天能赚70元钱。

      “马铃薯+”种植项目只是工农乡脱贫攻坚的一步“先手棋”。2016年,工农乡对贫困人口进行重新摸底、评定,建档立册,逐户逐人“把脉问诊”,建立包保方案。脱贫项目定位上,结合各村实际,分别制定精准扶贫措施,通过调整种植结构示范带动、土地集约示范推动、产业示范拉动“三个带动”办法,发展一批经济效益好、生态效益佳、带富能力强的项目,向贫困发起总攻。

      安国村千亩绿色水稻示范项目,是该村脱贫攻坚的又一“抓手”。只见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地排列着,党支部书记段树义正和20多名农民在里面摆塑料盘、运土。见记者到来,段树义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一边说:“绿色水稻项目以公司辐射合作社、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的模式实施。与正常水稻种植相比,绿色水稻产量低,但收入翻番。项目共流转农民土地124亩,有的贫困户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还来到这里打工赚钱,挣起了双份‘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