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丰碑赤子情
庄稼汉
金春燮为驻队官兵讲解民族英雄童长荣事迹。(资料图片)
“在我心中,每一座纪念碑,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每一座墓碑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立起一块墓碑都会触动我的心灵,它向我们传递着英烈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77座纪念碑立起来了,抗战精神也立了起来。”
——金春燮
一
十度寒暑,3000多个日夜,他以抗联英雄那种不屈不挠、执著追求的精神,把抗联精神的火炬高高举起,照亮这片神奇的热土,也照亮人们的心灵。一场场抗联英雄事迹报告会,一座座不断树起的纪念碑,一处处连续复建的抗联密营……他也把自己的弘扬抗联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闪光足迹,深深地印在了汪清这片苍茫的大地上!
“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这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对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块革命热土独特风貌的高度概括。
就在长白山东麓,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北部,有一片神奇而厚重的土地,这里就是镶嵌在祖国的东北边陲上的那颗绿色明珠——汪清县,这里曾作为东满特委机关所在地,素有“延边井冈山”之美称。
当年的硝烟已经飘散进历史深处,英雄们的身影,也似乎被深山密林静默地收藏……当年的遍地英雄真的已经被遗忘?曾经被一代代孩子传颂的抗联故事,也被蒙上了一层尘埃吗?
不,这片土地不曾忘;这里的人民没有忘,我们的孩子也不会忘!
你看,那位退休的基层干部、那位普通的共产党员、汪清人大代表金春燮,不正用自己为英烈树碑的行动证明着这一切吗!
金春燮1947年出生在黑龙江省海林县一个贫苦的朝鲜族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常听父母讲述祖辈被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的悲惨往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故事不但没有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泯灭,反而就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
金春燮从县造纸厂工人干起,先后担任过乡党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干好。
2005年4月,金春燮担任县关工委主任,肩负起为青少年进行红色教育的担子。可是他发现在给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起当年的抗战历史,孩子们不仅不了解,产生共鸣更是少之又少。
汪清大地的红色资源到底有多少?怎样才能让这些红色资源发挥作用?
金春燮陷入深深的思索……
不了解还真是不知道,金春燮走进汪清的革命史,突然发现这是一个红色的资源宝库——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共满洲省委决定下设3个特委,分别是北满、南满和东满特委。当时,东满特委管辖和龙、延吉、汪清、桦甸、长白等十个县,坚持斗争长达五年零八个月。其中,在汪清三年零七个月。应该说,汪清县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满地区党的领导核心和抗日战争指挥中心。在抗战时期,汪清抗日军民与日寇进行了105次战斗,留下的抗日烈士墓地和抗联遗址177处,603名抗日将士献出宝贵生命。在汪清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重大历史事件旧址、著名烈士牺牲地、重要战斗旧址等革命遗址。这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资源啊,金春燮如获至宝。
但转眼间,他心头又涌起了一股悲凉的情绪——由于年代久远,汪清很多抗战历史被人遗忘,而那些抗战遗址早已荒芜,至于那些抗战英烈墓地,也大多数湮没于荒山野草之中。
尤其是2005年早春的那个上午,当金春燮站在汪清县东光镇庙沟村抗联遗址处,与著名抗联英烈、曾经担任过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的墓不期而遇时,心头的那种悲凉与难过的情绪愈发浓烈……
那是怎么样的一座墓啊!
说是墓,其实就一个长满枯黄野草的小土包,上面散落着三四十块拳头大小的石头,一块只有50厘米高的小木牌,就那样风雨飘摇地插在小土包上,似乎告诉人们:这里就是那位曾经叱咤风云、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童长荣烈士的墓……
看到这座湮没在荒草中的烈士墓,金春燮这位刚强的朝鲜族汉子,心像被人用刀剜了一下:“当时,童长荣可是中共东满特委的书记啊,27岁就牺牲了,年轻的生命献给了汪清,可他原来的墓是那样的简陋,连普通人的墓都不如!最让人痛心的是,东满那段永远不应该忘却的历史,却被我们多数人忘却了,这种‘断档’让人痛心啊。”
于是,金春燮踏着英烈们浴血奋战的足迹上路了。他走在一座激荡着英雄气的大山中,他走在一片浸染着烈士鲜血的土地上。在这样的氛围中行走,再平淡的足音,也有了豪迈的旋律,再平凡的灵魂,也得到了空前的升华。
于是,一个以英烈立碑为载体的、弘扬抗战精神、播种红色基因的“新长征”,开始在金春燮的脚下延展开来。
二
每一次出发,他都当成一个崭新的起点,尽管身后,已是收获满眼;每一次虔诚祭拜,他都看作是心灵的洗礼,尽管他的心中装满了红色的神话;尽管他出征的路上没有硝烟,但每一次进山,他都认为是和烈士的一次心与心的对话……是啊,为了让抗联精神永远传续,他用赤诚、汗水凝作如椽大笔,用心底最崇敬的阳光为墨,在新时代的深山密林里挥毫泼墨,写下了十年如一日的为英烈树碑立传的壮丽诗篇……金春燮的故事,就是这样一首看似平淡无奇但又感人至深的歌。
每次踏上英雄们曾经战斗过的土地,金春燮都能感觉到,空气中似乎还在流荡着一股英雄大气。他知道,时光会流走,但流不走的,是激荡山河的英雄气概;日益光大的,是为中华民族缔造光明、捧出旭日的忠诚与英勇。
为英烈立碑,这是金春燮心中的一个神圣使命,也是他肩头一份不容推卸的神圣责任。
心是热的,情是暖的,脚步也是执著坚定的,但困难也是活生生的,让人无法回避。
是啊,立碑这事说起来容易,听起来轻松,可做起来却不像说说那么容易了。修建纪念碑最关键的,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字:钱。
怎么办?只有求人。
但能不能撂下架子豁出面子,成了金春燮心理上最大的障碍。虽然说,退休前金春燮的“官儿”不大,但毕竟也是县级领导,何况现在已经是一把年纪,真要让他各部门去找那些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年轻领导张嘴要钱,还真有点张不开嘴,一旦吃了闭门羹,那老脸还往哪放啊?
金春燮的心中十分纠结。
可当他的目光再次与童长荣烈士的事迹相遇时,心灵又一次被深深地震撼了:“人家童长荣烈士,把27岁的年轻生命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一腔热血洒在了汪清大地,我一个退休了的老头,还有什么架子放不下呢?”
放下架子的金春燮,凭着“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执著挨个单位去“化缘”,挨个朋友求支持,一见面他就苦口婆心地给人家讲述修建烈士碑的目的和意义。在金春燮这种为英烈修建纪念碑壮举的感召下,汪清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多则一万两万元,少则三五千元、一两千元,也有经济条件不好的,拿出几百元表达心意的……不管多与少,都让金春燮深为感动——看来,汪清人民没有忘记那些为汪清大地赢得和平的英烈们。
最让他感动的是,年近八旬的汪清县政法系统关工委主任、一位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崔龙燮听说这件事后,主动找到金春燮,先后分4次共计捐出4万多元。
经过一番周折资金解决了,金春燮又开始跑石材、踏查纪念碑修建地点……终于,“汪清县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纪念碑落成了。初战告捷,激起了金春燮更大的热情和动力。于是,根据项目目标的实际和施工难度的大小,他进行了细致周密的论证,拿出了5年、10年乃至更长远的建设规划。
十年辛苦不寻常。
十年间,金春燮凭着自己的执著和努力,累计筹集资金400多万元,再加上汪清县政府等有关部门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一共修建了77座纪念碑,复建了3处抗联密营,修复了多处抗战遗址遗迹,建立一座汪清县抗日纪念馆,再现了汪清抗日军民英勇抗战、不畏牺牲的民族精魂。
十年了,不管岁月如何流转,金春燮心中有着一轮永不落山的太阳——那就是永恒的抗战精神。在为英雄修建纪念碑的过程中,无论怎样的艰难险阻,都没能让他后退半步。
2010年10月,山里的气温却已经降到了零下五六摄氏度。金春燮、崔锦哲等一行人带着附近村屯的农民花了两天时间,费了很大气力,终于把童长荣烈士墓建好了。没想到,第二天过去一看,本来好好的烈士墓竟然塌了。
金春燮看着坍塌的烈士墓,差点急出了眼泪:怎么会这样呢?
着急上火之后,金春燮冷静下来:一定弄清烈士墓坍塌的真正原因。于是,他就去请教设计院的专家。专家说:“因为是冬天施工,烈士墓里需要填充的应该是干土,但当时你们填充的是水分很大的沙土,由于沙土本身的重力产生的张力,导致了烈士墓的坍塌。”在技术人员指导下,金春燮运来了干土,重建了烈士墓。
艰难险阻岂止这些。
2010年8月,童长荣烈士陵园平整场地工程开工。那天,金春燮和崔锦哲乘坐铲车来到陵园平整场地。工程结束回家时,崔锦哲感觉乘坐铲车太危险,就劝金春燮乘出租车回家。金春燮手一挥:“算啦,打出租车一来一去50多公里,这得浪费多少钱呐?咱俩就将就一下吧。”当天傍晚,他们坐在铲车的驾驶室中,一路颠簸往回赶。当他们乘坐的铲车行驶到一个陡坡处,迎面驶来了一辆轿车,铲车与轿车会车时压塌了路基,差一点翻进沟里。后来有亲友对他俩说:“如果那天铲车翻进了沟里,你俩可就与你们立的烈士碑作伴了。你们也是的,啥车都敢坐。为了省钱,不要命了。”老伴也说“你图个啥,这不是自己找罪受吗?”可不是嘛,曾经身为县领导的金春燮,在职时曾坐了十几年的“专车”,从来都不操心出行的交通问题。可是,退休后为了修建烈士纪念碑的十多年里,他除了农村的手扶拖拉机之外,出租车、铲车、双排座……几乎什么车都坐过。坐铲车还不算特别的,有一年寒冬的一天,他们进山立碑回家时,实在找不到别的车,只好坐施工的吊车往回走,但吊车的驾驶室狭小坐不下3个人,和金春燮一起去施工的崔锦哲只好裹紧军大衣,坐进了吊臂操纵驾驶楼中,随着摇摇晃晃的吊车,驶入苍茫暮色中。
2010年9月,在建设童长荣烈士陵园的关键时刻,金春燮因拔牙染上了丙肝,病情严重的时候,他一闻到油烟味就会呕吐不止,水米难进。为了治疗肝病,他咬牙打了13个月的干扰素!去医院打针影响建陵园,他就让老伴晚间给他打针。那期间,他的体重瘦了20多斤。看到他弱不禁风的样子,崔锦哲对他说:“主任啊,你不要玩命了好不好?再这么折腾下去,你这把老骨头可就散架子了。”金春燮咬着牙忍着痛说:“老崔啊!眼下正是施工的关键时候,我哪休息得了啊,不把英烈们的碑立起来,我心不甘啊!”在带病树碑、复建密营的日子里,金春燮还被草爬子叮咬过,被马蜂蜇伤过,遭的罪简直难以言表。
修建纪念碑,碑文是至关重要的。但每一块纪念碑的碑文都没有现成的,全靠金春燮自己撰写。用他的话说,里面学问很深,还绝对是个细活儿。其中最关键有这么几点:一个是内容的准确性不能有丝毫马虎,一旦刻到碑上那就是不能再改变了;另一个关键点是,汪清是个多民族的地区,朝鲜族人口占相当的比例,所以,碑文需要汉、朝两种文字同时刻写,而汉语文字翻译成朝鲜族文字后,在书写过程中,要比汉语的书写内容多一倍左右,这样就给碑文的写作增添了非常大的难度——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朝鲜族文字可能就写不下了,内容少了,烈士的事迹不一定能概括全面准确。所以,对于每一条碑文,金春燮都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有时为了敲定一句话,他反复琢磨半天。十多年来,金春燮翻阅了大量资料,认真考察论证英烈生平,撰写了两万多字朝汉两种文字的碑文。有的碑文,为了慎重起见,金春燮找到了省、州党史研究部门专家学者,请他们帮助审核,在得到他们的认可后才刻到碑上。
站在静默无言的纪念碑面前,人们听到了历史的声音。
三
在金春燮的内心深处,或许从来就没有想到过他的执著和坚守,会成为一个典范,他会因为十多年看似平凡的举动,成为闻名全国的时代楷模,他只知道,他应该这样去做,应该有人担当起传承红色基因的担子,这是他的责任与使命,这也是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生命常态。
“真是谢谢你,金主任,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有人为我母亲树碑立传。”说这句话的老人名叫许金福,1933年11月17日,日寇制造小汪清惨案,她的母亲姜春华为了保护80多名抗战军民的生命,把因为感冒啼哭的女儿捂死在了怀里。
前几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许金福从报纸上得知,金春燮正在寻找革命烈士的事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她从延吉赶到汪清,讲述了母亲和姐姐的这段革命事迹,没想到,不久后,她就得到了消息,金春燮不仅为母亲立了碑,还要立雕像,“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么一天。”许金福只要提起金春燮,就充满了感激。
“原来,在汪清县民政局有记录可查的烈士共有2339名,但是我在搜集整理抗战英烈和革命遗址过程中,又发现多名抗战烈士被遗漏了。”金春燮说,为了进一步得到佐证,他多次到辖区的8个乡镇走访考证,发现遗漏的大部分烈士是原籍在汪清而牺牲在外地以及后期搬迁到外地牺牲的。随后,他又多次赶到烈士牺牲地进行反复核实,有时为了确认一位烈士的身份要跑几个地方和多家单位。有的同事看他这么拼命四处奔波,都关心地劝他:“这么多烈士,多一个少一个没人会在意的,你要多注意身体啊!”
金春燮一听,当时就急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问题,这是我们对待烈士的态度问题,只要是为国捐躯的,不管牺牲在哪儿,我们一个都不能落下!”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金春燮又找到了23名被遗漏的革命烈士。
2009年,汪清县建县百年,在金春燮的倡议下,县里修建了汪清革命英烈墙。该墙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用他的话说,“刻上简单的三个字,有了名姓,影响的是三代人甚至世世代代的人,影响的是全社会,传递的是红色基因,这才能薪火相传”。
“童长荣烈士陵园建成后,有很多中小学生来祭扫,他们会问我,金爷爷,童长荣是谁呀?”金春燮说,为了解答孩子们的疑问,让更多人了解童长荣,他决心为童长荣写一部传记。通过翻阅县党史馆的资料,金春燮发现,童长荣不仅曾是“左联”的发起人之一,还曾经在多个省市县担任过领导职务,想要收集整理他的生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再困难也得完成,得让人们都记住英雄的事迹”。
2015年4月19日,金春燮一行三人去了童长荣烈士的出生地安徽省枞阳县,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找到了童长荣烈士的养女童承英,“听说我们要给童长荣烈士写传记,她特别激动,一直说没想到大家还没有忘记她的父亲,父亲牺牲得值啊!
第二天,来到上海,为了节省住宿费,金春燮领着大家在上海转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一家条件很差的小旅店。在上海,他们马不停蹄地搜集资料,从下车到上车,只用了20个小时的时间。13天他们一行三人走了9个省、市,眼瞅着繁华的南京路与他们擦肩而过;眼看着大连等城市的美景不能欣赏,大家多少感觉有些失落。金春燮郑重地说:“咱们是来工作的,不是来游山玩水的,烈士们打鬼子,命都不要了,与他们相比,我们这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次出差,一路上金春燮很是抠门,但也有大方的时候——他买了一件“奢侈”品——拉杆式行李箱。后来大伙儿才知道,他买这个箱子,是唯恐这些珍贵的史料丢失和受损,他要把这些“宝贝”安全地带回去。“现在,我和两位作家一起为童长荣烈士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民族英雄童长荣》。”这本书马上就要出版发行了。
金春燮虽然年近古稀,但思维一直是与时代同步,他每天早上起来,都习惯性打开电脑,上网浏览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
有一天,他竟然突发奇想:“自己能不能也建一个网站,利用现代化手段,向外界宣传东满抗战历史。”这个想法冒出来之后,激动之余也给自己也吓一跳——这么大岁数还想建网站,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啊?但一向不服输的他,拨通了在北京工作的儿子的电话,说了自己想建网站的初步想法。没想到儿子一听乐了:“这事好,我支持!还别说,爸爸思维还是很‘超前’的。”2012年清明节前夕,金春燮的儿子请假专程从北京回到家中,帮着建起了一个叫“白山黑水中华魂”的“汪清英烈网”。当年清明节,网站正式开通。网站里开设了红色视频、教育基地、英烈事迹等栏目。
建网站儿子可以帮忙,日常发稿和维护就得靠金春燮自己了。以前,金春燮只会简单地操作电脑鼠标,根本就不会打字。但办简报、建网站不会打字,总找人怎么行呢?花钱不说,也不方便。当时,已过花甲之年的金春燮,就给办公室几个老同志下达指令:“让抗战精神薪火相传,我们首先要学会电脑打字!”
学电脑打字,这对于上了年纪的朝鲜族老人来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呐!用拼音输入法敲键盘,感觉自己的手指头,就跟洗衣服用的棒槌一样僵硬,汉字的平卷舌分不清,打起字来脑袋发胀,不到一个月的工夫,当初和金春燮一起学电脑的老同志都败下阵来。
金主任看到搭档们半途而废,鼓励说:“英烈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都没有向日寇屈服,难道我们连电脑键盘都征服不了吗?”
从此,金春燮白天忙着为英烈树碑筹集资金,夜晚时常在办公室里练打字,关工委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汪清英烈网”不仅开创了全省第一个县级运营“英烈网”的先河,而且网站从运行至今,每天点击量都在100次左右,全国各地还有美国、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网友浏览,成为汪清县对外宣传抗日英烈的主要窗口。
让金春燮没想到的是,“汪清英烈网”不仅让汪清的抗战故事和抗战精神传递到国内外,竟然还有人专程找上门来。
2014年,有一位民间收藏家找到金春燮,她收集了200多件日伪时期侵华日军遗弃的文物,想要交给金春燮,而且还笑着说:“这些东西在您手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不管你要钱,别给我弄丢了就行。”当她把价值近百万元的文物交给金春燮时,他心里热乎乎的——谁说抗联精神被湮没在历史尘埃中,铭记抗联精神的人,大有人在。随后,金春燮在县档案局大力支持下,用这些文物办了一个抗日战争纪念馆。
2014年9月16日,汪清县抗日纪念馆对外开放。至今,参观者络绎不绝,累计已达上万人次。
十年修建英烈纪念碑和挖掘整理英烈事迹的过程,让金春燮深深地知道,抗联精神蕴含的坚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伟大的牺牲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是鼓舞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更好地弘扬抗联精神,就是要把红色的火种留在每个人的心里,把红色基因永远传承下去。
十年来,金春燮经常组织“五老”到汪清县的一些中小学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家长进行座谈,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金老师,学校也把他当作没有挂牌的“校外辅导员”。
今年春天,金春燮在网上看到“雷锋班”学生做好人好事的报道,突然眼前一亮:“我们汪清县有这么多抗联英烈,为什么不利用这种红色资源来教育学生?”
他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在全县每所中小学里挑选一个班级,建立一个以抗联英烈名字命名的英烈班或英烈中队,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们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抗联英烈们的精神。
当金春燮把“童长荣”中队的队旗交给汪清四小四年二班的同学们手中时,语重心长地说:“这些英雄曾经就生活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他们是共产党的好儿女,更是咱们汪清的骄傲,以他的名字为你们的中队命名,就是希望你们接过了锦旗,承接抗联精神,希望你们能把抗联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金春燮在汪清县42所中小学校,先后建立了李今兰、姜春花等42个“英烈班”和“英烈中队”。金春燮说:“42个英烈班和英烈中队,就意味着有42名英烈的事迹可以得到传播,他们的精神就不会被湮没。”
十年来,金春燮先后自筹和协调民政等有关部门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建起了77座抗联遗址纪念碑,同时还挖掘整理抗联事迹100多万字,作抗联事迹报告82场,资助了1700多名贫困学生。被当地百姓誉为“既为烈士干事又为百姓办事的真正的共产党员”。
金春燮这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用心中万般崇敬和对党和人民的赤诚,建起了一座座英烈纪念碑,也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用普通共产党员的感人壮举,在人们心中树起一座伟岸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