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齐家大院”走出的51岁旋木匠 讲述百年木艺传承

29.02.2016  09:31

老人用传统手艺打造的葫芦 本组图片 东亚经贸新闻记者 王振东 摄

打磨

旋木

 很见功底的木制品

手工打造的现代家具

开栏语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或许面容很不出众,走在任何地方,都不会给人留下特殊的印象;他们或许学识不会很高,柴米油盐讨价还价才是他们的生活;他们也许没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一个平凡的举动就会带给别人感动……

这个栏目,讲的就是这些人身上的故事,他们身上的这些故事,跨过历史的鸿沟,让我们重拾昨日不为人知的往昔。

如果您的身边,也有这样的平凡人,您可拨打本报的热线0431-96911,让他们的故事,闪烁出别样的光芒!

昨天是2月28日,农历正月二十一,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我们的农历新年,早已结束,很多的平凡人,也早已进入了各自的工作节奏,而在长春市长春大街与大马路交会处,就有这样一个平凡的人,他叫齐志,一位从原来长春“齐家大院”走出来的手艺人,他对木头,有着别样的情感,他的家族与木头的故事,已经演绎了百年。昨日,记者就走进了他的生活,聆听到了他与传统旋木手艺之间的时代对语。

古色>>>  闹市区的老式旋木店

近日,长春市民于占成联系到本报记者,对记者说在长春市长春大街与大马路交会处附近的原“边家大院”里,有一个老手艺人,是做旋木的,他的这门手艺,已经有百年历史了,他是现今长春少数能够熟练掌握这门手艺的人了。记者听到于占成推荐的这位手艺人,也想去听听他的故事,便于2月28日上午,与于占成一同走近了这位老手艺人的故事。

“你看,我说的人就在那里。”当于占成带记者来到了长春大街与大马路交会处附近时,于占成用手指向了老房子的一个门市,牌匾古朴得很,上边写有大大的隶书“旋木”二字,木门与铁锁,是这个门市的时代烙印。

走进门市,男人正在旋木床上工作,满屋子,回荡着旋木床的轰鸣声,浓郁的木料香味在记者的鼻尖回荡,由于男人正在工作,记者则与于占成在房间内观察起来。这家旋木店面积不大,中间有一个帘子,能把房间分为两个区域,靠近门的,是工作区,另外的,是休息区。土炕旁烧着火,火上的水壶已经冒出了蒸汽,蒸汽渐渐弥漫,给房间内的老式旋木工具和家具增添了朦胧的感觉,古色古香,是沉浸在历史韵味中的记者唯一能够想到的词汇。

主人>>>  一家人住在“齐家大院”

大约过了十分钟,屋子里的机械声停了下来,男人用扫帚扫去了身上的木屑,把刚刚做好的木葫芦放在一旁,男人点了一支烟,走向记者。“您好,我叫齐志。欢迎你们的到来。”男人头发微稀,两鬓,已经有了一些白丝,眼镜卡在额头上,脸上还有一些没有清理干净的木屑。

“这个店在这里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当年我们一大家子人都住在这里,我家一直以来,都是做旋木的。”齐志说,旋木,兴盛于明代,自己的家族,是闯关东来到东北的,最初,是在现三义胡同开店,自己家,就住在原“齐家大院”。

“我们家祖传旋木手艺的故事,是从我父亲那里听来,父亲去世后,就再没有人跟我讲过这些,我这代,兄弟姐妹8人,我是最小的,哥哥们都会旋木,但是在长春靠此为生的只有我一人。”齐志说,今年他已经51岁了,已经正式接触旋木36年了。

回忆>>>  儿时刻冰猴手枪成孩子王

说着,齐志示意记者坐下,开始给记者慢慢地讲述他与旋木结缘的故事。

“我第一次接触旋木,应该是7岁的时候,没有刻意的去学,就是耳濡目染,因为那时我,接触最多的就是旋木,要说与旋木有关的第一个故事,还要是我那次因好奇而导致的第一次受伤。”齐志说。

齐志7岁的时候,就已经在现在的店址生活了,格局与现在没有改变,靠门的地方是工作的“车间”,有一天,他想偷偷用旋木床做一个东西,结果一不小心就被旋刀给扎了,流了很多血,还去医院缝了两针,从那之后,父亲就明令禁止他靠近旋刀。

后来,齐志稍微长大了一些,但是旋刀依然是他不能碰的东西,可是他还想自己做一些东西,他就把锯条磨成了刻刀,自己做玩具玩。

“我们小时候那会儿能有啥玩具啊,我就是刻冰猴和手枪,但是在我们这个大院的孩子中间,我就是孩子王,谁想玩玩具,都得来找我,那会儿我就感觉自己特别神气,对旋木也有了更多的喜欢。”齐志说。

执着>>>  为传承手艺放弃“铁饭碗”

15岁,对于齐志而言,是他旋木人生的开始,因为,父亲表示,他可以正式接触旋木了,由于与大哥年龄差20多岁,大哥成为了他的师傅。

“我的第一个作品是一个三门的木柜,高1.9米,宽1.2米,后来卖了35元钱。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的这个作品。”齐志说,从15岁到18岁,他每天都是白天上学,晚上在家里帮工,很繁忙,但是就是这三年,让他掌握了不少的旋木技艺。后来,齐志参军了,在部队中,也没有把手艺丢下,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做出几个作品。

参军退伍后,齐志回到了长春,在一家大型的厂子上班,工作非常稳定,只要想干,可以干一辈子,可以说,齐志找到了人们口中的“铁饭碗”。但是,就在齐志工作两年后,他做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离职,靠旋木为生。

“当时我工作两年,但是我就是割舍不下旋木,它已经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现在还有不少的熟人问我,当时做的决定,我后悔不,我都会坚定地说,不后悔,因为我热爱。”齐志说。

坚守>>>  拒绝去国外发展的邀请

回到家中,齐志日日与旋木为伴,但是,他又受了一次很重的伤。

“大概是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吧!我的大拇指被飞速转动的锯砍了,掉了很大一块肉,当时医生建议我截肢,但是我还想干活,所以就要求植皮,于是我的大拇指就在我的前胸内长了20多天,之后又手术分离。”齐志说着,把自己的大拇指展示给记者看,记者发现,他的手指甲只有一半,手指上的肉也有些变形。

同时,在1996年,齐志的旋木生意到达了一个巅峰期,也渐渐有了一些名气,这时,一些外贸公司也找到了他,希望把他的作品,卖到国外,他同意了。可是,后来有一天,店里突然走进来一个带着翻译的日本商人,他对齐志说,希望齐志可以和他一起回日本,把手艺带到日本,这个日本商人对齐志保证,在日本的生活一定比在国内好,他的名气也会越来越大。但是,齐志没有同意,他说,他不能离开故土,他也不要什么名,他只希望中国的传统手艺在故土开花。从那之后,每个来邀请他离开中国的外国人,都无功而返。

传承>>>  已收七八个徒弟

就在记者采访时,齐志接了一个电话,电话的那头是一位女士,齐志告诉记者,那是她新收的女徒弟,王女士。大约10时30分左右,王女士来到了店里,记者也与她交谈了起来。

“我也有自己的工作,但是我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特别喜欢这种传统的手艺,可能这也与我的家庭有关。后来我就在网上搜类似的新闻,突然我就发现了齐老师的传统手艺,看见他的作品,我就特别感兴趣,几经辗转,终于在去年年底,我联系到了齐老师,听到我想学习他的手艺,齐老师很大方,对我说,喜欢就来,会的一定教。”王女士说,现在她已经可以刻出一些简单的作品了。

51岁的齐志,现在已经有了七八个徒弟,但是,因为各自工作的原因,能够一直坚持做这行的人很少。现在,他仍然有一个梦想,就是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我真心不希望这门传统手艺断在我的手里,如果有人喜欢,我一定教!”采访最后,齐志坚定地说。

东亚经贸新闻记者  常麟祥

■阅读延展

旋木

旋木,是指将一根原木的两端固定在车床上,随着原木的旋转,根据不同的刀法雕刻出不同的样式及卷花,不仅有内旋和外旋之分,造型的设计及雕刻的手法也十分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