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24岁女儿写《成长随笔》 “别人家的孩子”成噩梦

15.12.2014  07:48

长春24岁女儿写《成长随笔》 “别人家的孩子”成噩梦

“邻居家的孩子获得了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儿子,我同学家的孩子找到了央企的工作。”……你的耳畔是否曾响起过这些唠叨话?是否“别人家的孩子”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你父母的心里?“别人家的孩子”是否成了你心中永远的“宿敌”?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喜欢拿自己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孩子们一路就是被父母们“比”着长大的:上学时,比的是成绩;毕业时,比的是证书;而工作后,比的则是职业和收入。渐渐地,这些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孩子们最讨厌的人,甚至,有些孩子因此丧失了自信心。

昨日,24岁长春市女孩刘晓婷(化名)拨打本报热线电话说出了自己的烦心事儿,她还给了记者一本《成长随笔》。刘晓婷告诉记者,这本《成长随笔》就是她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从小学到大学,再到步入社会,面对父母时常赞许“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的唠叨声时,她表示有太多的苦楚和无奈,与“别人家的孩子”并肩“作战”啥时候是个头儿呢?针对此现象,记者采访了几位孩子和家长,家长们均表示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也有家长表示该教育方法会对孩子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这些年,我与“别人家的孩子”共同长大

小学

12月23日 天气 阴

学校今天开期末家长会,按照惯例还是妈妈来给我开。家长会结束后,妈妈回家立马把我叫到卧室,当时我站着妈妈坐着,我的心里头有点害怕。

妈妈问我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吗?一听妈妈这么说,我想肯定是考砸了。妈妈随手递给了我期末考试卷子,随后说,你看看你的成绩,全班排第23名,老师当着全班家长的面点名说你上课喜欢溜号。你看别人家孩子学习成绩多好,头脑聪明还不贪玩,你再看看你,怎么就不向人家学习学习?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批斗”,我终于解放了,回到书房继续学习起来。

初中

9月28日 天气 多云

今天又到了回家的日子(刘晓婷初中时住校,每周回家一次),可一进家门,爸妈就开始唠叨:你看别人家孩子都知道帮家里做点家务,你就不知道帮家里做点事情?人家上小学都知道帮着家里做饭了,你上中学了还什么都不干呢。

其实我本来有要帮家里做家务的心情,让他们一说,一下子就荡然无存啦,晚上吃完饭就抓紧赶回学校了。

高中

6月15日 天气 晴转阵雨

妈今天半夜起来到书房“探班”,叮嘱我说:虽然高中学习辛苦,但是别人家孩子都天天学习到深夜,你也得抓紧啊,不能被别人落下。你看对门家孩子都考上了名牌大学,多为家里争光呀,你别不给家里争气啊!

上学好好学习,谁都知道这个理儿,难道我真的用父母告诉吗?

大学

9月9日 天气 雪

妈今天打电话来嘱咐我:不要老想着玩,好好学习争取考上研究生,将来毕业找个好工作,你看谁谁谁家哥哥毕业后找个工作一个月小一万块钱呢,老妈希望你也能像他一样有个好工作。

上学之初,我就规划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朝着锁定的目标努力,相信我一定会成功的。

(摘自刘晓婷的《成长随笔》)

孩子感受 “别人家的孩子”如影随形

小时候你是否也经常听到父母对着你唠叨呢?成长中,在你考试失利时,没考上好大学时,你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是否也会与你相伴?长大后,因为你要工作了,要谈恋爱,“别人家的孩子”是否仍旧频频现身?其实,“我们已经很努力,你们怎么就不满意?”也许是孩子们最想对父母说的话。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现在正读初中的小荷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她的记忆当中,从上幼儿园开始,父母就总是拿她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每次她都很生气,而且有时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是虚构出来的。“在我学习放松或退步时,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会适时地出现在我的耳边儿,我现在已经习惯了。”

“你想想,你的亲生父母总是动不动说别人的好处,经常挑你的缺点和臭毛病,你心里当然不是滋味。”小梁说,他经常反思,可是他觉得有些事情未必是他的错误。“父母为什么老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就一定比我强呢?到底强在哪里呢?”

小米向记者诉苦说,他不理解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为何那么优秀?况且,他在学习成长阶段已经很努力了,每年他都会拿到校内最高奖学金,而且这些奖学金发到手里,他都会给父母买些他们喜欢的礼物。“做了这么多,父母真的不明白吗?”

家长吐槽 “本意是想激发孩子的学习斗志和信心”

那么,你与“别人家的孩子”之间到底有何差别?父母的内心世界是否真的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心肝宝贝”更加优秀?其实,这个世界上,父母是最爱自己孩子的人,他们有时不善于与孩子沟通,有时也不会表达自己有效的情感,他们偶尔也存在着太多的无奈。采访中,家长陈女士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陈女士曾经因为“别人家的孩子”而与儿子有过一段不开心的经历。那年她的儿子上初三,学习压力特别大。有一次陈女士无意中在儿子面前说起他们班英语成绩排名第一的赵天同学,哪知道儿子反应非常敏感,立马和她大吵一架,边吵架边说,“为什么你总是说别人的长处?就看不到我的优点!”以前看到儿子类似的反应,陈女士都会认为儿子不够虚心,见不得她表扬别人。可是这次儿子竟然说出“你找别人的儿子当孩子好了”,陈女士这才觉得问题有点严重。

后来,陈女士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了很多天,才意识到不该以这种方式来激励儿子。“我本意是想激发儿子的学习斗志和信心,但没成想儿子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了,他认为父母看不到他未来的发展。”陈女士说,现在做家长的,总喜欢洞察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却对自己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吝惜一句真心的夸奖。

陈女士说,现在她和孩子的爸爸已经改变了做法,采取了适当鼓励的方式教育孩子,另外,她决心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来看待,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多给予孩子一些赞美之词。“我想,这样做会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勇往直前的勇气,对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增强起来。”

心理专家 过度指责或“攀比” 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在父母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总是特别优秀,这并不是父母内心的真实想法。”某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心园表示,父母并不是真的觉得别人的孩子就比自家强,更多的是用一种心理战术,希望用这种“激将法”,让孩子意识到天外有天,不能妄自尊大,激发孩子不断上进的动力。

“人们在对待与自己不甚相关的人和事时,往往能够心态平和、从容,并且客观理智地分析和处理。这样,如果谁家的孩子做得相对优秀,就会受到家长们真诚的肯定。”心园表示,在过去调查时她发现,孩子从认识世界起,就已经开始了心理秩序的建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的一切行为总是被负面评价,就会时时处于茫然之中。孩子的努力一再得不到认可,也会渐渐磨掉耐心和勇气,而日益焦躁不安,甚至为之放弃。所以说,父母过度的不当指责或“攀比”,容易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在此,心园老师建议家长们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教育儿女:学会欣赏孩子。学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家长要先做到无条件地接纳你的孩子,并且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一种拥有感和独特感;与孩子适时沟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青春期的孩子,未必会主动说出口与长辈探讨,尽管他们内心可能特别希望有个可信任的人予以指点。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能把握好机会,将对孩子的人生观形成、对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学会换位思考。中国的传统,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用批评和指责做载体,而现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有其独立的个性和生活目标。当父母与孩子意见相左时,不妨换个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即便不能完全接受他们的意见,至少也能体会到孩子的烦恼;给孩子适当的空间。不要让孩子时时感觉被监督,这样,只能降低孩子的成就动机。相反,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特别的创造力,也会激发出更多的潜能。

(实习记者 高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