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深处的乡邮之路

18.12.2014  03:04

记者 王丹

12月12日早6时,零下21摄氏度,远处的大山还在沉睡。

突突突……”由远及近的摩托车声,打破了小镇的宁静。王会明身穿投递员标志服,腿上套着厚厚的护膝,如约出现在记者面前。

住在安图县两江镇邮局旁边的刘昌毅,把帮女婿开的小卖店进的香烟交到王会明手里,这是今天的第一单。“昨天李大姐打电话,说她老伴儿心脏病犯了,我不放心,上五队去看看。”王会明边说边伸出长满老茧的双手,接过香烟放到报褡子里。

这时,天空中飘起了雪,在刺骨的寒风中,记者跟着王会明开始了一天的邮递工作。

东江村五队距离镇邮局有10公里的路程,因为前几天的一场大雪,道路异常光滑。王会明时不时要下来推着摩托车走,顺风时脚步被风吹得根本停不下来,逆风时风裹挟着雪粒砸在脸上,睁不开眼。翻过第二道山岭时,记者已经冻得说不出话来,而王会明的额头上已经满是细密的汗珠。

一路上,王会明打开了话匣子。17岁那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邮包,成为一名乡邮员时,很多人质疑:山大沟深,邮路艰险,王会明瘦得跟麻杆似的,每天负重30多公斤的邮包,能走下来吗?但王会明这一走就是32年。

刚参加工作,王会明就感到了乡邮路的遥远和艰辛。走永红村邮路,50多公里的山路,途中要翻越两座大山,趟过八次河流,夜宿红旗电站,第二天返回两江镇。当年这条邮路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经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危险。

一次,王会明在送邮件的路上,遇到了一只黑熊,站立起来有一人多高,呼呼的喘息声听得王会明头发直竖,心里发毛。站在树旁的王会明一分一秒地熬着,眼睛都不敢眨。在与黑熊对峙的过程中,黑熊渐渐失去了耐心,长长吼了一声,怏怏离去。“那以后的几年里,我经常半夜睡觉时惊醒,媳妇还以为我吓出病了呢。”王会明笑着说。

冬季的长白山,冰天雪地,在野兽都不愿下山的天气里,王会明照样上路送信。2004年冬,有一天山里下起了大雪,积雪有两尺多厚。当天黑了下来,投递点的村民以为他不能来时,却见从山坡上连滚带爬过来的王会明,已经冻得嘴唇发紫。

32年间,他为群众投递邮件400余万件,直投包裹4.84万件,累计行程40万公里。没有误过一次邮班,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和一份报刊,投递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

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个饭碗,王会明在这条乡邮路上或许早就坚持不住了。让他最终坚持下来的,是他对父老乡亲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东江村五队韩晓峰说:“我们每天要靠报纸、杂志了解党的政策和外界信息,他是我们对外的联络员。他又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事都找他商量。”这话让王会明心里滚烫滚烫的。

于是,王会明在乡邮路上一年一年地走下来,自行车换了一辆又一辆,邮件一年重过一年,脸上的皱纹一道深过一道,他的朴实、尽责、诚信、热心,让乡亲们对他充满了敬佩。每天出班,自行车都载满了邮件和捎带的物品,经常在归班的时候,又收寄了满满的邮件和包裹。

作为乡邮员,他服务的群体主要是农民。王会明感到不能仅限于给村民送报纸和邮件,要为村民做更多的事。他便在搜集、寻找科学种田等各种信息,同时,认真学习农业知识。

王会明发现两江镇种植的水稻品种产量低,病虫害多,他根据两江镇的气候特点,查阅大量资料,后来在一份刊物上看到了“长粒香”的水稻新品种适合栽种,便向镇里的种粮大户冷宝家推荐,冷宝家担心温度上不来,产量跟不上,不肯种。王会明着急了:“我出种子钱,你出地,先少种点儿试试。”冷宝家试种了几亩地,“长粒香”既不生病又丰收。秋天,冷宝家特意送给王会明一袋大米表示感谢。

现在,王会明已经成为大家心中的农业技术专家,成为几家农科所常驻两江镇的义务“总代理”。每年经王会明传播利用的信息在200条以上。

这一天,王会明冒着严寒送了11个包裹、146份报纸杂志。因为是星期六,邮件并不多。下午5时,刚进家门,电话铃就响了。媳妇儿既无奈、又心疼地说:“今年获得了全国十大‘最美邮递员’,他更忙了,即使像现在这样的农闲季节,他的电话仍旧是‘农民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