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审计局:着眼“放管服”政策落实形成审计监督全覆盖
通化市审计局立足当前改革发展实际、着眼“放管服”政策落实情况,面对改革推进时期的需要和走向,切实形成多级次、全方位工作目标,扩大监督视角、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效果,形成审计监督全覆盖。
一是着眼“放管服”政策落实情况扩大监督视角。以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规范性和效益性为基础目标,切实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规范性审计监督。几年来,共对预算执行审计、各专项资金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特别是围绕税收征管等内容开展审计监督,注重把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作为重点目标。针对一些单位存在的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实际,通过摸清家底、核清资产、盘清库存,帮助被审计单位设计库存盘点表,指导被审计单位盘点库存,按类别编制固定资产卡片。同时督促被审计单位把账外资产纳入账内管理,限期收回外借资产,及时按有关程序核销呆账、死账,从而确保资产总量完整性、资产存量清晰性、资产运行的安全性和资产管理的规范性。重点对公安、医疗、教育、民政、城建、劳动就业、公用事业等系统的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特别是强化税收征管审计,主要采取“典型调查、抽样推断”的办法,对部分餐饮业、医药零售业、驾校业税收征收情况进行专项调查,切实防止税收流失,确保税收管理规范性。通过摸清各种专项资金底数,跟进专项资金流向、追踪专项资金使用效果,把“放管服”政策落实贯彻审计工作中,切实堵塞资金管理漏洞,消除资金运行管理隐患。
二是着眼“放管服”政策落实情况拓宽监督渠道。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标,注重把维护民生作为审计监督的精髓,切实把服务和维护民生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心系群众、情注百姓、魂牵人民。几年来,加强民生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关注社保资金管理运行机制使用情况;关注扶贫资金管理运行机制建立情况;关注提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情况。各地把新农合制度覆盖到所有乡镇、行政村,在农村形成村村缴费、户户参保的局面。农民接受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重要性认识,主动参保意识愈来愈明显。还十分关注群众看病负担情况,从审计看,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这个环节,实行新农合参保的农民就医结算费用只担负医疗费用总额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费用都由三级财政部门负担。有的地方确定20种大病医疗不准提高收费标准,还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对谰尾炎等7种病医疗费用限价,切实维护百姓的切身利益。同时还为农民及时就医提供网点方便服务。有的县区确定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23家、定点村卫生室158所,确保农民就近就医、方便就医、快捷就医的需求。从而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几年来,还重点对百姓暖房子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深入工程现场,实测实量暖房子工程保温板厚度,门窗口尺寸,查验超声波热能表等安装情况。通过严格审验工程设计、施工图纸、工程招投标程序、公开招标及施工现场质量监理、中标厂家签订购货合同等,从而确保暖房子工程质量,切实维护了百姓的切身利益,把温暖送到老百姓心中。
三是着眼“放管服”政策落实情况增强监督效果。以落实“放管服”政策落实为重点目标,坚持推进改革为主题、落实政策为主线的原则。今年以来,以落实“放管服”政策情况提升经济结构为根本,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发展。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根本促进“放管服”政策落实,加大对更新改造专项资金运用情况的监督力度,推进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技术改造的升级。很多企业按现人管理要求搞好生产线的更新,全面提升流程管理水平和产品的质量。以提高新兴产业为根本促进“放管服”政策落实,重点加大对生态产业、环保产业专项资金运行情况监督力度,关注污水治理、粉尘治理和垃圾治理水平。以提升经济结构为根本促进“放管服”政策落实,在增进经济总量上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加强对钢铁、医药、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多种经营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发挥各类专项资金在发展产业规模、集聚产业要素、加快产业布局、增强产业综合功能方面的促进作用。提升了区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协调发展,同时注重促进增强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从审计情况看,各乡镇都结合各自特点提升产业推进发展新格局。有的乡镇围绕依托资源、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形成稻米玉米加工为龙头的粮食购加销集散地,打造为千家万户加工、向省内外辐射的大进大出、大集大散的发展一带一路格局。有的乡镇利用交通优势发展粮食物流加工业,形成一头连着生产、一头接轨市场的粮食物流集散中心。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加工原粮30多万吨。使产品产销紧密链接、一体循环的良好格局。同时,十多个乡镇依托各种专营合作社,并以农产品专营生产合作社为纽带,带动61%的农户发展农副产业,从而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推进发展的良好势头,“放管服”政策落实初见成效。
(通化市审计局 李廷林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