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尿床影响发育,比正常儿童低2-5cm

20.11.2014  13:34

    今天是国际儿童日,国际儿童日是一个由联合国发起成立的纪念日,其目的是为促进儿童保护、福利和教育等事业的发展。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将每年11月20日定为“国际儿童日”。

    今年国际儿童日到来之际,本报特邀国家级名老中医王烈教授高徒。吉林省著名儿科专家,长春生修堂中医院李宏伟教授,与大家交流中医是如何治疗小儿遗尿症这一话题。

    儿童长期尿床后患多

    小儿尿床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病呢?家长可以这样判断一下,小儿3岁以内尿床,基本上不用去管,这是正常现象,但到3岁以后还经常性尿床,或者5岁后有时发生尿床,在夜间睡眠中不自觉的排尿,就是病态的遗尿症。尿床主要是由于排尿的神经中枢功能不健全以及对有关神经支配不灵而引起的。

    小儿遗尿看似是小毛病,但造成的危害可不小,统计显示,长期患有小儿遗尿症的儿童,身高比正常儿童平均低2-5cm,智商要比同龄儿童智商低17-23%,多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大脑神经发育与精神动作不协调等。而且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内向、不合群、不自信自卑等。从而导致免疫力低下、消化功能差、挑食、厌食等现象发生。如该病情延续到成年没有救治,男孩多会出现小阴茎、小睾丸,女孩易出现小子宫、小卵巢等症状,甚至会导致不孕不育的可怕后果发生。

    东西方对小儿遗尿理解不同

    在小儿遗尿问题上,东西方医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现代医学认为,遗尿症仅少数患儿是由于尿路病变、蛲虫病、脊柱裂等所致,绝大多数是功能性的,是不良习惯引起的,所以在治疗上通常都是纠正不良习惯,改变睡眠姿势,采用侧卧,夜间少饮汤水等,也是基于这种认识,才产生了“闹钟疗法”,就是通过定时的方法,让孩子听到铃响就去排尿。

    “闹钟疗法”依旧无法治愈的遗尿,现代医学也采用口服药治疗,主要包括了中枢兴奋药和抗抑郁药,但是此两种药医生也会很慎重,不建议儿童长期服用,因为中枢兴奋药不能随便服用,使用不当会有“损伤脑子”,造成自尊心低下和品行障碍等,其不良后果多难以弥补;抗抑郁药副作用较大,如困倦嗜睡、头晕乏力腿软,胃肠道方面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现象发生。中医对于因为尿路病变、蛲虫病等实病导致遗尿的认识与西医一样,但这种患者群很小,中医认为大多数遗尿的造成,除了是不良习惯造成的功能性疾病以外,还认为是虚寒、肾气不足所致,所以在治疗上,施以调理脏腑,固肾缩泉之法,从根本上改善患儿肾气不足的情况,通过纠偏,让孩子的发育回到正常轨道上来,同时辅以“闹钟疗法”,以纠正不良习惯。

    补肾阳或健脾疏肝,辅以推拿可止遗尿

    中医认为遗尿多因虚寒所致,特别是肺脾肾虚,故常用温补治之。也有少数肝热扰动膀眈,或心肾不交所致。通过辨证论治的方式,加以中药和推拿的灵活运用,既停止遗尿的症状,又能改善患儿体质。

    下元虚寒型:睡中经常遗尿,多则一夜数次,面目少华,神疲乏力,肢凉怕冷,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而频数。症状上因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虚弱导致肾气不足,下元蓄冷,不能温养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职,不能约制水道,而为遗尿。此类患儿较为常见。【治法】温补肾阳,固涩小便。

    脾肺气虚型:睡中遗尿,量不多但次数频,懒言少动,四肢欠涩,或虚胖或消瘦,肌肉松软,常自汗出,易患感冒。症状上多因肺脾气虚时,上虚不能制下,下虚不能上承,致使无权约束水道,则小便自遗,或睡中小便自出。此类脊柱裂(先天畸形)患者较多。【治法】益气健脾,培元固涩。

    肝经湿热型:睡中遗尿,尿量不多,次数也较少,但尿味臊臭难闻,尿色黄,平时性情急躁,好动出汗或夜间磨牙,夜卧易凉,大便偏干,形体多偏瘦,或手心灼热,口中气臭唇舌红赤。症状上肝经湿热郁结,热郁化火,迫注膀胱而致遗尿。【治法】疏肝清热,固涩小便。 记者 何伟

    ■生修堂中医院儿科专家简介

    李宏伟 国家级名老中医王烈教授高徒。吉林省著名儿科专家,人称“李小孩”。曾任吉林省中医儿科学会、长春市中医儿科学会秘书。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留校从事中西医结合的儿科教学、医疗、科研工作45年。擅长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小儿哮喘、厌食、抽动-秽语综合征、过敏性紫癜等。

    尹力平 副主任医师,从事儿科临床与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多年来采用纯中药治疗小儿肺炎、支气管炎、厌食、腹泻、便秘、心肌炎、肾炎、遗尿、抽动症、癫痫、咽炎、鼻衄、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湿疹、荨麻疹,尤其对小儿厌食、便秘、抽动、症癫痫、遗尿、腺样体肥大具有独特疗效。

    刘锋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7年,曾获长春市技术创新科技进步二等奖、长春市人民政府嘉奖。擅长治疗小儿常见病、失眠、眩晕、冠心病、中风、男性功能障碍、遗精、早泄、慢性咳嗽、呃逆、慢性胃炎、胆囊炎、慢性腹泻、结肠炎、慢性肾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