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尝“融合”的滋味——我省休闲农业观察
新闻背景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的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今年我省一号文件提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研究制定专项规划,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必然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对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日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农村各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已呈加快发展态势,已经“融合”出一些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其中表现最为抢眼的休闲农业,已经从自我发展的起步阶段跃升到稳步提升的阶段,但也存在不少发展的难题需破解。
生长之甜:
朝阳产业规模初显
3月28日,坐落在长春市双阳区长青公路21公里处的长春国信现代农业温室里,迎来了30多个家庭,孩子们欢乐地采摘,家长们忙着称量。长春市民李女士一边称草莓一边告诉记者:“每次来采摘,都要在这吃一顿午餐,感受一下有机宴。临走时,再摘点叶菜带着。”这样的一日游,让平日繁忙的人们感受到休闲生活的滋味。
杨百明负责“国信现代农业”的技术管理,他告诉记者,国信现代农业是集有机果蔬种植、生产、宅配、采摘、餐饮、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有机种植基地,目前已建成温室168栋,智能温室4栋,大棚35栋。“国信”每周都要接待1000多位游客,是我省休闲旅游农业星级企业。
“国信”休闲农业只是双阳区政府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着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一个代表。与长春市区较近的奢岭街道,充分依托当地长春城区的广阔市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基本建立了高效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休闲农业、加工农业等具有鲜明特色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形成长春周边规模最大的草莓产业基地。休闲采摘、体验观光等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金色产业”、市场青睐的“绿色产业”、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
省农委农产品加工处的刘先哲介绍,休闲农业的长足发展,长春市双阳区绝不是个案,我省的集安市、珲春市、临江市、敦化市、抚松县、吉林市丰满区都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吉林市神农庄园有限公司等12户企业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四平市霍家店村等6个村被农业部办公厅认定为全国最美休闲乡村。
目前,我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期,已经发展成为有质量、有品位、有规模的朝阳产业。省农委资料显示,全省现有休闲农业旅游企业2988户,休闲农庄36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285个,农家乐2335户,直接安置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11.6万人次,年接待游客295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达59.8亿元。
进阶之苦:
“三难”瓶颈制约发展
“种植百合花,经济效益比种玉米增加4倍。”从种植百合到发展百合旅游业再到网销,伊通县伊通镇不少农民都尝到了甜头。
百合大户商万有介绍说,种植百合的经济效益确实不错,一般每亩地可栽植百合2万株左右,亩产鲜鳞茎1000公斤左右,合作社从农户手中回收的价格是每公斤12元左右,但百合业更大的前景是它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
商万有指着温室里的百合幼苗说,百合除了根可供药用和食用外,夏季,百亩百合同时开花,观赏性极强,借着“百年好合”的寓意,很多婚纱摄影者都来这里取景,现在这里以婚庆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除了传统销售外,百合园还利用微信等社交媒体及B2B整合营销平台,跨过中间环节直接面向优质客户,建立营销渠道。
虽然商万有的百合事业“触网”怒放,但他想实现更大的梦想,却有些难度。
“缺管理,少人才,无经验可借,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坐落在伊通镇,又是农业项目,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对于管理,我们也一直处在小作坊式的家庭式管理阶段,暂时无法进入到完全商业化的管理模式。无论是管理还是人才的缺失,都使我们的服务不够专业,这些因素制约着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也钳制了农业和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脚步。”商万有说。
“缺科技,少规划是发展的另一个瓶颈。”草莓种植大户于三告诉记者:“虽然草莓的经济效益比种玉米高三五倍,但它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也比种植玉米多,果熟时,游客太多接待不过来,等果没了,我们就闲着无事可做。想把事业做强做大,单独的草莓采摘是不够的,但我们要进一步扩大项目,还需要科技支撑,更需要好的规划。”
“缺特色、少文化让吉林省的休闲农业显得有点单一化。”农安卓然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万卓这样说。他用5年时间和心血打造的“绿野仙踪”都市观光农业,让游客如同步入另一个世界——静谧、安然。“虽然,我们在特色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但要想吸引外地游客还有一定困难。”郭万卓从事农业工作30多年,从经营种子公司到有机水稻的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到2010年,他开始着手建设他的“小天地”,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旅游服务相结合,并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城市人种植绿色叶菜,让他们体验农耕的快乐。他将种植、农产品加工、销售与旅游结合起来,组建农业产供销一条龙。“这种方式促进了我的有机米销售,去年有机米不仅销量增加了,价格也提升了很多,而购买有机米的会员,又是都市观光农业的主要游客。”但这与郭万卓的农业梦想还差很远,他希望下一步能在特色和文化方面做出突破。
推动之力:
政策扶持再上台阶
省农委农产品加工处刘先哲介绍,有关部门对我省休闲农业的调查印证了从业者的困惑,由于缺少整体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致使同一区域内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雷同,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专业人员缺乏则造成与休闲农业服务应达到的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管理比较粗放,服务水平较低,影响着吉林省休闲农业上档次上水平。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普教育开发不够,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也过于集中,造成园区经营忙闲不均,一方面因品种少,出现受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使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吸引力、影响力不大,游客停留时间过短,消费减少,园区效益低下,使得经营难以为继。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休闲产业发展的瓶颈,已引起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方法与对策。刘先哲介绍,针对“缺管理,少人才”的问题,我省已经将休闲农业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工作计划,要加强休闲农业的农业师资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对休闲农业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对于“缺科技,少规划”的问题,我省部分市县政府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已经将休闲农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农业发展、旅游业发展等总体规划,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在这方面,和龙市海兰江风情休闲农业项目和长白山雁鸣湖温泉度假村项目就做得很好。在打造吉林特色方面,今年我省要求各地在依法保护生态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重视挖掘乡土特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对于休闲农业创意产品及休闲农业文化遗产挖掘等,将有专项资金重点扶持。
省农委农产品加工处李伟华处长说,我省休闲农业发展要抓住主要矛盾,依托科技,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优势是当务之急。他介绍,我省已制定了休闲农业发展策略,一是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特色品牌;三是更新理念,规范管理,促进多元发展。下一步我省将围绕这三点积极科学制定规划,完善乡村规划,突出特色文化,配套旅游设施,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广袤的黑土地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休闲农业这一阳光产业正在品尝春天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