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创收用好“金钥匙”
走进德惠市布海镇十三家子村常丰农场的日光大棚,清香扑鼻,一根根顶花带刺的黄瓜挂在藤架上,青翠欲滴,这几天,这里的黄瓜大丰收,到了上市的旺季。
布海镇是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拥有百栋无公害大棚瓜菜示范园区1个、甜瓜大棚数量达到千栋规模,百栋有机大棚蔬菜示范园区1个、百公顷无公害露地蔬菜园区6个,是远近闻名的瓜菜之乡。2019年,布海镇的棚室规模达6000多栋,瓜菜年产值突破3亿元。今年,布海镇棚室又增加了800多栋,总数超过了7000栋,瓜菜年产值预计可达3.5亿元,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
一个小乡镇是如何将瓜菜产业做大做强的呢?记者实地踏访,一探究竟。
路通后再无“鬼市” 瓜菜好运又好卖
德惠市布海镇毗邻长春,102国道和北哈铁路穿过境内。闻名东北三省的瓜菜批发大市场——“鬼市”就曾坐落在这里。布海镇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大面积种植瓜菜,由于当时农村公路不发达,农民为了及时卖掉新鲜蔬菜,半夜起来,通过马车、人力等方式将蔬菜运到公路旁。由于交易大多发生在半夜,菜农和商贩不得不点上蜡烛或是煤油灯,远远望去像“鬼市”一般,并因此得名。
近年来,随着布海镇实现了村村通,农民不再需要半夜起来送蔬菜,而是等着商贩上门收购。便捷的农村公路节省了运输成本,延伸了供货半径,增加了农民收入。“没有农村公路建设,就不会有布海镇瓜菜产业的再次繁荣。”在布海镇新城村种了20多年香瓜的瓜农李大波感慨地说。
如今,布海镇17个村都变成了临路村。“便捷的交通使劳动力、物流等经营成本降低,原材料收购和产品销售市场得到有力拓展,极大地推动了布海镇瓜菜产业的发展。”布海镇副镇长孙成友说。
技术做“嫁衣” 瓜菜产量高品质好
“我们的黄瓜主根是小南瓜根,用碗育苗,长出来后,主干上的黄瓜更易分叉,一棵秧上也能多结不少黄瓜。”布海镇长山村铁生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李显生种植棚膜黄瓜已有17年,他在嫁接技术上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嫁接后每棵秧苗可以结黄瓜3公斤以上,这样的产量是普通黄瓜种植远远无法达到的。
多年重茬种植使香瓜易患枯萎病,影响产量和品质。布海镇的瓜农们便采用换根种植的方式,即利用哈密瓜的新根嫁接种植香瓜,由于嫁接亲和力较强,嫁接后的瓜菜伤口愈合比较快,抗菌、抗旱能力增强,成活率也更高,甜度和口感也得到提高。
新城村的瓜农李大波如今成了村里的技术员,免费指导瓜农嫁接技术。
目前全村400多栋大棚香瓜,种的都是嫁接品种。“一栋大棚平均能产9000公斤香瓜,好的时候能达到10000公斤以上,香瓜的价格最好时能卖到20元每公斤,最便宜也能卖到6元~8元每公斤,一个棚的收入保守地说有9万元。”李大波说。
另外,错时生产也填补了外运蔬菜的生产空白期,使布海瓜菜成了长春、吉林和哈尔滨等城市重要的“菜篮子”。
引领有“大户” 就业帮扶两不误
“瓜王”杨大志、“香瓜王”郭传义……在布海镇,从来不缺种植能手,他们苦心钻研技术,勤劳致富的同时,还不忘帮扶村里的贫困户。这两年村里扶贫大棚的兴建,让农村贫困群体也可以参与到瓜菜种植这份“甜蜜”的产业中来。
“我们村共有550户,其中种植香瓜的就有100多户,种完了香瓜种蔬菜、草莓,大棚用工都可贫困户先来,最多的时候,一个棚就需要50名工人,每人每天可收入150元左右。”新城村党总支书记吕玉龙说。
十三家子村的“农机大户”牟长义帮村里盖起了40栋扶贫大棚,园区里不仅种植黄瓜、西红柿等蔬菜,还种植了100万株花卉苗。“我们走的是龙头带动农户发展这个模式,给村民普及技术,让他们看到实在的收益,增强他们发展棚膜经济的信心。”园区技术员马春双说。
据了解,布海镇目前共有各类经济组织157个,成为带领当地瓜菜产业发展的“火车头”,这些经济组织经常组织成员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技术,并注册了“德升”“蔬乡门地”等瓜菜品牌。由于品质佳、信誉好,布海蔬菜在市场上树立了自己的良好口碑,形成了规模化种植,产生了品牌效应,每年蔬菜上市时节客商源源不断,产品供不应求。
(来源:长春日报 记者:赵猛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