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芦笋的生意经
15.10.2015 10:35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永吉县岔路河镇下坎村、姜家村,相隔10分钟车程,有两块蔬菜种植基地。从5年前的5公顷种植规模,到今年全镇50公顷。这里的演变,既有选准项目的精明决策,又有把握市场商机的非凡能力。
王世起和另外4名工人,都是相隔不远的邻近村村民。侍弄的45栋大棚,是投资人柳茂森的,他共有两块种植基地,吸纳了大部分就近闲在家的村民。岔路河镇副镇长宋铁刚说,种菜的产出量与玉米产出量差不多,价格是玉米的10倍,可吸纳长期农工100多人,短期农工可达数千人。
柳茂森是在南方打过工的本地村民,学到芦笋等蔬菜的种植手艺,了解如何销售的渠道,回来后最先试种芦笋。由于芦笋种植全靠人工,于是地少且有强烈打工欲望的村民,最先从柳茂森身上学到本领,如今村民又在帮新投资人搞生产。在原来开电焊修理的村民冷锋的2公顷、42栋棚室内,每天都有6名工人割绑芦笋。
在种植芦笋7年的基地,王世起一到就看到滴灌易堵且耗人工的问题,主动提出改成漫灌。冷锋的基地对此进行借鉴,省掉每棚1万元的滴灌投入。在绿色种植上,7年基地做过试验,光用黑土易烂根,沙土太多存不到水则太旱。掺有沙土、黄土的黑土才适于芦笋生长。7年基地用的是牛粪改良水田后建的大棚,冷锋的基地也是用了10万余元的牛粪改良土质……有了这些“技术侦探”的帮忙,村里40多岁的年轻人宋玉峰就靠拥有打工者的人脉,轻松投资建设超过他人的种植规模。他们通过打工村民了解其他投资人的动向,有点闻风而动,时刻寻觅战机的味道。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15.10.2015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