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小商贩支持“禁塑令” 但担忧每日经营成本大增

29.12.2014  08:17

2015年1月1日起,《吉林省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规定》将正式全面实施。届时,吉林省范围内将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全面“禁塑”即将来临之际,记者走入长春市多家超市、农贸市场,听到了商贩和老百姓的心声。

商贩:支持“禁塑” 只是担心成本会增加

曹大哥的烤地瓜摊子设在会展大街边,守着商场门口,生意每天都挺红火。一位小伙子来到摊位前,曹大哥从炉子里抓出三个热乎乎的烤地瓜,顺手扯下一个白色塑料袋,烤地瓜放进去的瞬间,把袋子烫了个小窟窿。“这样的袋子,一天至少得用100多个。”曹大哥所说的袋子是小号的,很薄,塑料味儿挺重,袋子上什么标识也没有。据他所说,这些袋子是从附近的批发市场购进的,100个袋子为一捆,每捆1.5元钱。

曹大哥还不知道啥是“禁塑”,但是当记者解释以后,曹大哥立刻提高音调说道,“环保是好事儿啊,咱得支持啊。”不过,曹大哥又略带迟疑地问记者,“你说的那种能降解的塑料袋得多少钱啊,价格不会太高吧?”

在东环城路一家农贸市场一家蔬菜摊位前,谈到“禁塑”,摊主赵大姐首先提到了2008年开始施行的“限塑”。记者查阅资料看到,当年的通知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而且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可是对于我们农贸市场来说不适用啊。”赵大姐说,“限塑令”施行时,摊主们也曾试着使用商场用的那种收费购物袋。“但是我们跟商场情况不同,顾客买10种青菜,我得用10个袋子装,难道我要在结账的时候跟顾客说,你还得付我2元钱的袋子钱?估计顾客扔下菜就得走。”因此,为了招揽顾客,“限塑令”实行之初,赵大姐和摊主们都是自己承担塑料袋的费用。

赵大姐拿出一个小号塑料袋,上面写着“环保购物袋”字样,塑料制品回收标识为第2号,HDPE(高密度聚乙烯),属于传统的不可降解塑料袋。她说,类似这样的小号塑料袋,每捆4.5元,100个,每天至少用两捆;中号塑料袋,每捆4元,80个,每天使用量不到两捆;大号塑料袋,每捆10元,50个,每天也至少两捆。“每天塑料袋的成本大概在20到30元左右。”赵大姐说,使用超市那种塑料购物袋,每天成本要达到70到80元。渐渐地,摊主们又开始重新使用相对单薄、价格便宜的塑料袋。

赵大姐说,摊主们都知道要开始“禁塑”了。“成本还得由我们自己承担,不可能让顾客掏钱买袋。”赵大姐说,摊主们虽支持环保,不过“希望价格不要太高”。

市民:“禁塑”需要习惯养成

在东盛大街上一家大型超市内,记者发现,在蔬菜水果专区,仍然备有连卷袋,标识为第2号,HDPE(高密度聚乙烯)。清洁剂、洗发精、沐浴乳、食用油、农药等等的容器也多以其制造。超市的购物袋也是传统的购物塑料袋,小袋每个0.2元,大袋每个0.3元。在一些小型水果连锁超市,印有店名的塑料袋也需要收费,每个0.1元。

记者连续来到多家超市和农贸市场,传统塑料袋仍大量存在,几乎没有见到可降解塑料袋的身影。不过,一些商场内已经放置了全面禁塑的宣传板。出租车上的LED屏也滚动显示着禁塑的消息。“禁塑”的脚步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

“禁塑?听说了,好事儿啊。”市民唐女士说,“限塑令”施行至今,大家已经养成习惯,不再觉得花钱买塑料袋有什么问题。她觉得,“禁塑令”的施行,也需要一个习惯培养的过程。

也有市民尚不知道“禁塑”一事,有人甚至将其与“限塑”混为一谈。不过,相比商家对成本问题的担忧,多数市民对“禁塑”表示支持与赞同。“只是不知道具体实行起来会怎么样,结果不会又像限塑一样吧?”

调查:替代产品无害可降解 价格会逐步降低

此前,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陈学思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不可降解塑料袋和塑料餐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白色垃圾”,埋在地下需要三百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全降解,对环境污染严重。但“限塑令”出现后,由于没有替代产品跟进以及人们消费习惯的原因,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近年来又出现了反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们应用的大部分塑料产品,都属于“一次性不可降解”,源于石油基化工原料,不仅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长期使用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利。而吉林省即将推广使用的新型塑料制品,原材料是以玉米淀粉糖或秸秆糖为主的生物基原料,老百姓使用安全,而且可以自然降解,埋在地下六个月后,就会完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等无害物质,不会造成污染。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长春经开区已经形成年产1.3万吨生物可降解塑料袋及1500万吨生物可降解餐具的生产能力。短期内,还将形成年产3万吨以上生物可降解制品的产能,完全可以满足2015年1月1日“禁塑令”实施的需求。

同时,可降解塑料制品在价格上,初期可能会略高于传统塑料购物袋和餐盒市场价格,但随着生产和供应量的增大,以及商家的竞争,价格会逐步降低,不会给消费者增加负担。(记者 卢玉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