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低俗语说“不”!

30.06.2016  11:40

  网络不应成为存储收纳低俗语的垃圾箱、污物桶,而应是文明用语的营养钵和育苗圃。网上的语言环境不应降低人的品位,而应提升人的素养。使用文明、规范、纯洁的语言文字,是媒体和每个人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基本要求

  近三年来,网络低俗语呈现蔓延态势,在网络流行语中占有的比例迅速上升。当互联网作为人们交流沟通工具使用,由于匿名无约束环境使然,“国骂”等现实中使用的脏话粗话便第一时间登陆网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互动应用日新月异,特别是各类自媒体传播竞争激烈,于是基于网络原生、多种形态的低俗词语或表达方式便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并借助网络传播的威力,成为风行一时的流行语,反过来又对现实语言环境产生影响。

  自2014年出现的新一波网络低俗语,具有以下特点:1.与生殖器直接挂钩的词语大量涌现;2.这些低俗词语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3.这些词语不仅网民使用,各类自媒体和网络媒体,甚至一些主流新闻媒体在“两微一端”的文章中也在毫无顾忌地使用。2015年6月2日,在国家网信办主持召开的“净化网络语言”座谈会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  25个最常见的低俗词汇赫然在榜。10月15日,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公布了2014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指出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和自媒体缺少“把关人”的特性,网络低俗语言大量出现,并从网上蔓延到网下,这种状况已对社会规范、健康的语言环境形成突破底线之势。

  对于这一股网络低俗语泛滥潮,有觉悟的网民当即指出:“任何语言和文字,直接使用生殖器的词汇,几乎全是粗口脏话。此类粗鄙词汇会令人产生不快和羞耻心等负面情绪,侵犯尊严。”领导部门、管理部门及行业组织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要求媒体和网站加强自律,遏制网络低俗语的肆意蔓延。2015年8月14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国记协联合举办了“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专题座谈会,并以中国记协和首都互联网协会的名义发布了《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倡议书》,号召媒体和网站负起主体责任,净化语言传播环境。

  然而,时至今日,低俗语在网上仍频频出现。何以如此?

  首先,一些媒体和网民对网络低俗语的使用和传播不以为意。他们质疑:“网络粗话真的非治理不可吗?”继而指出:“这些低俗化的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使用并不能真正说明一个人的品位和格调,毕竟很多人只会在网络之中使用,只是用来宣泄无名之火,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挂在嘴边。同时,当这些词语成为网络流行语时,原先字面上的不雅意味已经被淡化和修改了。”(引自《教育部,“屌丝”惹你了?》一文)正是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导致对低俗语的认可甚至欣赏,成为使用时的借口,同时降低自己传播时的心理障碍,不以为耻,反而觉得是一件很“”很新潮的事情。因此,引导网民在创办的各类自媒体中,以及网民在传递信息表达意见时杜绝使用低俗粗鄙的用语,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功课。

  其次,互联网上各类平台竞争激烈,为吸引眼球而屡屡触线。尤其是规模数量巨大的自媒体,往往使出“博出位”的手段,甚至在报道和文章的标题中堂而皇之地使用低俗语。媒体绝不能以低俗化的语言文字报道新闻,绝不能以低俗化的内容取悦受众,这应是媒体所持有的报道伦理。

  第三,有关部门迄今为止呼吁多而发挥规范作用少。任何社会问题的治理,离不开自律与他律双管齐下,互联网治理也不例外。进一步采取有效的他律手段,如管理部门制定低俗用语媒体禁用词汇表、对编辑人员刊发报道及文章严格要求、行业组织担负起监督评议的作用等,使发现问题提升到解决问题的层次。

  网络语言对熏陶和感染社会风气、公共道德有着重要影响,对青少年的影响更是直接而显著。网络不应该成为存储收纳低俗语的垃圾箱、污物桶,而应成为文明用语的营养钵和育苗圃。网上的语言环境不应该降低人的品位,而应该提升人的素养。使用文明、规范、纯洁的语言文字,是媒体和每个人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基本要求。因此,各类媒体和广大网友,应成为网络传播良好环境的建设者和国家纯洁语言文字的捍卫者。让我们对网络低俗语坚决说“”!

  (作者为互联网研究学者) 

(责任编辑:卢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