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样寒冷天气 户外活动时要护好耳朵和手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眼下,虽然不会真的“冻掉下巴”,但把人冻哭的节奏还是有的。1月18日,上班族刚走出家门就深深体会到这点——跺脚、搓手、怀抱热宝、身贴热帖……各种取暖神器都齐上阵。
面对这样寒冷的天气,我市多家医院救治的心肌梗死患者、冻伤患者也随之增多。
温度一路下滑,人们全副武装,抵御寒冷。
气温骤降诱发疾病
“今天一上午就急救了两位心肌梗死病人……”18日中午,吉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交接班时说。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气温降低,接收的心肌梗死患者都明显增多。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孟晓萍教授告诉记者,冬天是猝死及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节,气温的降低更容易诱发心肌梗死。进入冬天以来,心脑血管病占40%,比秋季高出一倍。孟晓萍提醒说,平时生活中,如果发现心悸、胸闷、头痛、晕眩等信号时要引起重视,但大多患者却没有注意,往往失去医治的最佳时机。另外,有心血管病史的人更要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或者情绪激动、减少外出。饮食上要控制盐和脂肪的摄入,多吃新鲜蔬果,睡前不宜吃东西,喝浓茶、咖啡及抽烟,以免引起血管收缩,加重心脏负担。
户外时间长 耳朵和手最易被冻伤
冬季,各种冰上娱乐项目让很多人尽享冰雪魅力。此时,保暖防冻伤成了不得不说的话题。当日,记者在吉大二院骨科医院手足及修复重建外科中心了解到,每年到冬季,该院都会收治因为气温寒冷造成手足冻伤的患者。“四天前,我就接诊一名冻伤患者。”刘军医生说。据其介绍,患者是个老人,虽然有5个子女,但老人就是闲不住,最近天冷也没能阻挡老人外出的脚步,由于保暖不到位,老人的双手手指出现发黑坏死情况,来到医院后才得知是严重冻伤。再加上老人年龄较大,易诱发感染、骨髓炎等后遗症,这些因素已经符合截肢的指征。可为了患者今后的生活考虑,治疗小组决定放手一搏,进行保肢治疗。
据刘军医生介绍,以前人们总觉得天气特别冷时才可能冻伤,其实当温度达到零摄氏度甚至零摄氏度以上的温度时也可以把人冻伤。比如人在昏迷、昏睡的时候,身体血运比较慢,还有一些有基础病的人和身体潮湿的人都可能被冻伤。门诊里常见一些小孩子在外面玩,皮肤长期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也会出现冻伤,其中最容易冻伤的部位有手指、脚趾、鼻子、耳朵、脸颊及下巴。
发热贴受追捧
使用要小心
天冷,热宝、热帖也就成了人们的御寒神器。当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被称为“暖宝宝”的暖手宝、暖足贴、暖宫贴、发热贴等颇受欢迎。不过,在桂林路附近走访的记者被一位好心刘女士提醒了,她说选“暖宝宝”要谨慎。原来刘女士被“暖宝宝”伤害过,贴后皮肤红红一片,事后好几天才恢复正常。
采访中,记者获悉,有过这样经历的人不在少数。大家虽然接触的取暖产品本身温度并不是很高,但是由于冬季人体神经反应比较迟钝,皮肤的感觉弱很多,“暖宝宝”长时间贴身使用,热力会逐渐渗透到组织,引起烫伤。
记者在长春市烧伤医院烧伤科采访了解到,自从入冬以来,经常遇到因使用“暖宝宝”而造成皮肤烫伤的市民。该科吴主任介绍,正常的人体体温在36.2℃至37.2℃之间,如果超过这个温度,皮肤就会感觉发热,当身上“暖宝宝”温度超过40℃,人体就会感觉发烫,再长时间贴在身上,就可能造成皮肤烫伤。
对此,吴主任建议大家使用“暖宝宝”时,不要直接贴在皮肤上,尤其是孩子。另外,贴的时间不要过长。使用中,如果发现皮肤起红斑,不用特殊处理,一般一周左右都能自然恢复。如果水泡不大,可以到药店买消炎烫伤膏治疗,但不要弄破水泡。如果水泡较大,就要到医院进行专业处理。
防止冻伤要这样做
为防止大家被冻伤,微博认证的知名博主“安一声”、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安立峰发出权威声音,据他介绍,几天前,自己就在门诊接诊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由于在户外玩耍几个小时,当他感觉耳朵肿胀的时候,就已经造成耳朵冻伤起泡,小伙子不在意打算自己处理,被妈妈发现后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
针对冻伤,安医生介绍,当户外时间长了出现疼痛、皮肤变深或发红,就已经是冻伤中程度最轻的冻结伤发生。如果出现麻木、皮肤发白或变成黄灰色、持续疼痛或阵痛、轻微的皮肤硬化等症状就是浅表冻疮,这种情况会比冻结伤严重许多。继续加重就是重度冻伤会出现坏疽,即皮肤出现灰色或黑色的死皮、起泡、变成蜡状或异常坚硬及麻木等。
面对冻伤严重时,在去医院的路上,要先采取措施防止恶化。例如,手指、脚趾、耳朵及鼻子出现冻伤时,就应马上让冻伤部位暖和起来,或将冻伤处浸在37.6℃-40.5℃的温水中,水温一定不要高于这个温度范围,否则会引起烫伤让皮肤起水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