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因你而温暖
目前,中华骨髓库有志愿者198万人,完成捐献的志愿者近4600人。中华骨髓库吉林省分库自2003年成立以来,经过近十余年的艰苦努力,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已经从不被社会理解和关注的新生事物,到现在成为汇聚社会爱心人、具有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公益品牌——
2014年12月3日9时,吉大一院血液科细胞中心分离室里,又一次生命的接力在这里上演。我省的第45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正进行着干细胞的采集,这意味着,又一个生命因为他人的无私奉献而重获新生。是无数的好心人默默付出共同铺就了一个个白血病患者的重生之路。
帮助他人,一个农民的梦想
2014年12月3日对于在北京住院的9岁白血病男孩小亮(化名)全家来说是个极其重要的日子,他们正焦急地等待着从长春捐献者身上采集的造血干细胞的到来,一个不曾相识叔叔捐赠的造血干细胞将给小亮带来重生的希望,这个寒冷的冬天对于小亮一家来说,温暖如春。
12月3日9时,扶余市三井子镇万保村的修立军准时走进吉大一院血液科的细胞中心分离室。不多时,浓浓的鲜血从修立军的身体里缓缓流进血细胞分离机里,修立军静静地躺在床上,黝黑的脸上时不时流露出腼腆的微笑。他说:“知道自己配型成功特别高兴,自己的善举能挽救一个白血病患儿的生命,太值了!”
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32岁的修立军却一直默默参加着志愿者活动,用自己并不强大的双手帮助着有需要的人,用行动实现心中的梦想。
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修立军走进了献血屋,从此他就成了献血屋的“常客”,至今他已献血2200毫升,单采集血小板22个治疗量,一个治疗量相当于400毫升血,因此,他已累计献血11000毫升,相当于全身换血近3次。2012年6月14日,在世界献血日修立军填写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表,他说:“献血能救急,而捐献造血干细胞却能救命。”
修立军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生活并不宽裕,家里的两垧半地全靠父母耕种。平日里,修立军靠销售电话软件为生,每个月只要挣够了一两千元钱的生活费,他就不再工作,而是去做志愿者。他加入了一个qq群,群里都是爱心志愿者,每个月大家都会组织爱心活动,去看望敬老院的老人或到孤寡老人家里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修立军的收入并不高,但每个月做志愿者都得自己搭些钱,买米、面、衣、药等等,少则一二百,多则四五百元。今年秋天,修立军的父亲由于操作切割机不当手被绞伤,不得不做了截肢手术,家里失去了主要劳动力,于是,母亲让唯一的儿子修立军回家务农,承担起养家的责任。修立军劝说母亲,让把家里的地卖了。他说,他还有他的梦想,那就是帮助更多的人。他的话坚如铁石、掷地有声。
修立军告诉记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小事,只想传递正能量,如果每个人都能献出一份爱心,我们的社会肯定会更温暖。憨厚的修立军不善言辞,朴实的外表下、平实的话语里透露出善良纯朴的心。
他让昨日“重现”
众多的人群中,有个人一直默默地陪在修立军身边,时不时地叮嘱几句。“别紧张,采集阶段身体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尽量少说话。”他叫王源祥,也曾是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每当有捐献者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时,只要他在长春都会赶过来,尽量陪在捐献者身边。作为亲历者,他觉得自己的话对于捐献者更有说服力,希望自己的陪伴能消除他们的紧张和不安,让捐献者心里踏实些。
2006年,姚明担任无偿献血形象大使,为了向偶像学习,王源祥开始献血,至今,他已经献血3200毫升。
大学时,要好的同学患上了白血病,看着朋友一天天消瘦,王源祥和几个朋友心急如焚。到处联系都没有找到配型合适的骨髓,抱着一线希望鼓足勇气,王源祥和4个同学向医生毛遂自荐,希望检验一下自己的骨髓是否能和同学的配型成功,但医生却说,成功的几率很小,费用却很高,而且需要患者家属负担。有心无力,让王源祥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渺小和无助。于是,他在献血时加入了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行列。也许是命运冥冥中的安排,就在同学去世半年后,中华骨髓库吉林分库通知他,他与一位37岁的男性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接到电话的王源祥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不仅仅是因为自己能够挽救一个生命,如果捐献成功也算弥补了心中对已故同学无能为力的愧疚。
2011年10月,还在上大二的王源祥瞒着父母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王源祥深知,白血病患者为了治病几乎都倾其所有,大学同学为了治病,当时家里花了近200万元都没能挽救其生命。捐献者的住院费用都由受捐人支付,王源祥当时一天的住院费用就3300元钱,为了让受捐家庭少花些钱,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后的第二天,王源祥就悄悄出院了。由于受捐者移植后效果不理想,2013年5月,王源祥又进行了第二次捐献。
“亲爱的弟弟,您好!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您。虽然短期我们无法相见,但从您答应为我老公捐献干细胞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已视你为一家人了。从现在开始,我老公的身体里已经流淌着您的干细胞,帮助他重建新的免疫系统,重获一次新的生命……请相信我们,如果将来有什么困难或需要,我们会像对待家人一样帮助您。再次感谢您能给予我老公重生的机会,让我们这个家庭重现往日的幸福,两个孩子也将在父亲的陪伴下幸福地成长。”这是受捐者的妻子写给王源祥的感谢信,虽然至今他们都没联系,但一封信足以让王源祥心满意足,这封信他也一直珍藏着。
为了生命,我愿飞翔
12月3日下午3时25分,双手紧紧抱着中华骨髓库干细胞储运专运箱,于力登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作为中华骨髓库吉林省分库的工作人员,这已是他第21次起程“护送”造血干细胞赶往受捐者的城市。从采集好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受捐者身体,仅仅只有6-8个小时的时间,天气、路况一切情况他都将事先考虑周详。由于受捐者的骨髓已经清除,一旦造血干细胞不能及时移植体内,受捐者的生命将危在旦夕。一个个储运专运箱就是一个个生命在手,因此,容不得任何差错。从兰州到长沙再到北京,一次次的长途跋涉让他倍感责任重大。
下午5时20分,于力按时抵达北京,由于事先路线认真规划,顺利地闯过北京下班高峰的堵车大军,成功地完成了此次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又一次生命的接力完美地划上了句号。
据省红十字会秘书长于立敏介绍,目前,中华骨髓库有志愿者198万人,完成捐献的志愿者近4600人。中华骨髓库吉林省分库自2003年成立以来,经过近十余年的艰苦努力,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已经从不被社会理解和关注的新生事物,到现在成为汇聚社会爱心人、具有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公益品牌。目前,我省分库已经有志愿者超过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