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百年家风:四代“钱大夫”看病开方不收钱
■刘秀恋在给人把脉。
■钱祺光的工作日记。
在沧州河间市西九吉乡西侯村铺,有一家村诊所,是村里钱景安家开的。“从我祖父钱祺光开始,父亲、老伴和女儿、儿媳,已经是四代人从事医生行业。”73岁的钱景安说。钱家自民国年间开始行医,钱景安的爷爷钱祺光早先在村里经营药铺,时常免费出诊,并留下“病人不分贵贱,看病开方不收钱”的祖训。转眼间已是百年,当年的药铺变成了诊所,一样的祖训,一样的免费,四代“钱大夫”传承祖上衣钵,接力行医乡间,守护乡里健康,更守护着钱家百年的医者家风。
在钱景安的眼中,爷爷钱祺光是个很传奇的人物:自小学医,从一名乡村医生成长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的医学顾问,获得过国家卫生部颁发的荣誉。1969年,81岁的钱祺光回到老家,免费行医治病。“爷爷在当时很有名气,得知他回村的消息后,很多人来找他看病,还有不少外地病人,多的时候,一天要看20多个病号。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他95岁去世。”
在钱祺光的影响下,钱家先后出了四代“钱大夫”。直到今天,那句“病人不分贵贱,医者当以及时救人为本”和“钱大夫”看病不收诊金、免费开中药方的规矩,仍被钱家后人遵循着。
钱景安的老伴刘玉兰是第三代“钱大夫”,药铺也变成了诊所。有了自家的买卖,靠看病赚钱无可厚非。但钱家仍严守着老一辈“钱大夫”留下的祖训。诊所里只卖西药,并不卖中药,有一次,诊所里来了一位肃宁县的病人,刘玉兰像往常一样问诊看病,并开了一张中医药方。因为诊所里只卖西药,刘玉兰便叮嘱病人到别处抓药,并告知不收任何费用。但病人还是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放到桌上后快步走出了诊室。刘玉兰拿起钱就追了出去,硬塞给了人家。“相比西药,在村诊所里中药的需求量很少。一些中药经常卖不出去,放时间长了影响药效,耽误病人治病可是大事。”虽然诊所不卖中药,但看病、开中药方始终免费,“收入少了,但家里人从没怨言。”
在村民眼里,“钱大夫”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历经四代行医,无论哪位“钱大夫”,看病不管时间早晚,不分贫富贵贱,只要病人有需求,都会登门诊治。
钱家有份保存了60多年的传家宝,那是钱祺光在91岁高龄时,根据他一生经历整理出来的工作记录,足足有10多本。当年,刘玉兰就以钱祺光留下的工作记录做教材,教儿子、女儿和儿媳三人学习中医。“每次开讲前,都要先讲一段当年太爷爷治病救人的故事,教导我们继承医术更要继承医德。”儿媳刘秀恋说,婆婆要求特别严,规定每天必须读几页书,读不完或者背不下来,就会挨罚。
如今,钱景安的女儿钱哲芳做了乡卫生院的医生,51岁的刘秀恋接过了诊所,两人一起成为了第四代“钱大夫”。对于他们而言,这份传家宝记录的不单单是钱家医术,更承载着家风医德。(记者 马冬胜 通讯员 田秀娟 钱伟)
(原标题:四代“钱大夫”看病开方不收钱)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