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你被自家孩子“拉黑”了吗

24.11.2014  11:46

本报记者 肖虹 实习生 袁乐欣

当下,很多孩子和家长都有微信号,有的彼此还是微信好友。但上个月记者在长沈路某学校参加一场活动时,随机调查20名初中生,其中,仅5名学生表示“不介意和父母是微信好友”,占25%;其他15名学生都表示,“不希望和父母成为微信好友”,占75%。

为什么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学生们的回答几乎完全一致:“因为不能在朋友圈里随便发言了,发言前得考虑是不是合适让家长看到”、“因为感觉被偷窥,在网上也被家长监视”。“反正我是把老爸老妈‘拉黑’了。”一名初中男生说。

现在当个家长太难了。刚学会QQ聊天没多久,孩子又开始用微信了,真有点追不上他们的脚步。”23日,市民唐女士说。唐女士今年43岁,儿子上初一,她还有一个7岁大的女儿,是一名全职主妇。

为了放学能及时联系上儿子,唐女士从儿子五年级时就给他买了手机,现在已经换第三部了。“以前放学联系他主要是打电话,现在一般都用微信联系。”唐女士说,白天没事时,她也喜欢刷刷朋友圈,偶尔能看到儿子在朋友圈里发言。

从内心说,我是不希望看到孩子白天发朋友圈的,不管是上课下课,发朋友圈的时候他肯定是没学习吧。有一次他还在晚自习时更新朋友圈。”唐女士说。

你怎么知道是在晚自习时?”记者问。“朋友圈上有发言的时间啊,那个时间他应该正在上晚自习。”唐女士说。后来,她几次旁敲侧击地提醒过儿子,上学别玩手机。“从那以后,我就再也看不见他的状态更新了,估计是把我‘拉黑’了。”唐女士说。

记者调查了身边20位为人父母者,他们均表示愿意跟孩子加为微友并在朋友圈互动。其中有12人表示,已经和子女加为微友,但10人看不到子女在朋友圈的分享,只有2人可以看到子女在朋友圈分享。

采访中记者发现,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生活中不怎么发朋友圈,但为了掌握孩子在做什么,他们长期“潜伏”在自家孩子的微信好友里。对于家长们的“潜伏”和关心,孩子是怎么看的呢?

李轶男(化名),女,读初二。她告诉记者,“我知道爸妈是关心我,但我也想有自己的空间,不希望自己在他们面前是透明的。尤其是我爸,总对我跟什么人交朋友特别敏感,要是我和班里成绩靠前的女同学发微信,他就无所谓;和成绩一般的同学或是男同学发个微信,他就问东问西的审我。

已经高三的小娜说,学校要求高三学生尽量住校,本想住校了,可以暂时逃离父母那种“监视”的爱,没想到还是逃不开。小娜在朋友圈发的每一条信息,父母都会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都是什么反应?”记者问。“点赞是必须的。如果对信息内容有怀疑,就留言评论,要么干脆打电话过来。”小娜说,她问过周围同学,不少人的父母也是这种情况。因为“不胜其烦”,很多同学将家长“拉黑”了;有的则先在朋友圈留言“本人暂别微坛,好好学习”,然后将微信好友中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亲属全部“拉黑”,一劳永逸。

初中生反感父母在网上“监视”,一般选择“拉黑”父母或转战“人人网”、“微信群”等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小学生的鬼点子就更多了。

曲女士的儿子小战刚读二年级,尤其喜欢玩手机、Pad等数码产品。孩子上学后,班主任赵老师为了家校联系方便,建立了家长QQ群,里面有全班同学的家长和各科任课教师。这个QQ群非常活跃,每天都有很多信息,老师每天在上面反馈孩子们的学习状况、作业情况、参与班级活动等;家长也会在上面将孩子在家中的表现等反馈给老师。

不久前,班级竞选班干部,儿子小战发现,每天上班的妈妈竟然掌握了不少他们班的竞选细节和“内幕”。于是,小人精想到了班级QQ群,开始好奇老师和家长们每天都在里面发了什么信息。

有好几次这小家伙想偷偷看我的电脑,还套我的话,想知道我们在QQ群里都聊了什么,老师是怎么评价他的,看来无论大人小孩都有点‘窥视’的瘾。”曲女士说,“我觉得这是好现象。至少证明孩子是很在意父母、老师的评价的,有时如果老师在群里表扬了孩子,我会给他看,以此鼓励他进步。

触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出现了“即时性”和“移动互联”的特点。面对孩子们的屏蔽和“拉黑”,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长春二实验中学心理教师矫颖表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断乳期”,他们有自己的生活逻辑和思维方式,认为自己是个大人了,可以有自己的空间。而父母却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小孩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应该管束。这样就激化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父母越是进入朋友圈“监视”,子女越是屏蔽父母微信,父母与子女之间越容易产生隔阂。矫颖建议,家长应在生活中应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多跟孩子沟通交流,减少他们低头玩微信的时间,自己也不要过于依赖这种互联网交流。

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是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的。”矫颖说,这种沟通需要遵循三个原则:首先是尊重,不管孩子说得对不对,要允许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其次是认同,不要总觉得孩子没长大,父母要学会理解认同他们的想法;最后是引导,对于孩子不成熟的想法,学会引导他们,告诉他们怎样做是对的,告诉时要用商量而不是指责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