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美德对深化“五德”教育的重要性

24.03.2015  19:02

  一、家庭是人类幸福生活与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组织形式,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环境,也为人的社会化创造最基本的条件。家庭是引导个人走上社会的桥梁,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家庭的状况不但会影响个人的生活和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健康发展。
  从理论上讲,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形成的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其内涵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过程中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与家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家族是由几代人按照一定的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古代罗马社会,家庭(famulus)一词是指一个家庭奴隶,而复数形式的familia是指属于一个人的全体妇隶。家庭的意思指的是男子支配着妻子、子女和一定数量妇隶的社会有机体。历史意义上的家庭,用"家族"或"宗族"来描述更为确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现代家庭的涵义是泛指由父母子女形成的生活团体。它的主要组成形式是"一夫一妻制"家庭和独身等形式的家庭。家庭成员不受家长制等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而是在相对独立的条件下相互交往和相互帮助。但是,现代中国家庭的小型化并没有割断与上一代父母的联系,而是继承了传统的双向扶养的传统,促进了家庭的和睦、巩固和发展。
  由此可看出,家庭从形成之日起就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它既有经济基础方面的内涵,又有上层建筑方面的内涵。不仅个人的幸福,而且社会生活领域的进步与矛盾,都会以各种方式在家庭中表现。马克思说过,除了家庭之外,没有一种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如此敏感,能够如此明显的反映社会历史进步、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1996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也强调,家庭作为最活跃的社会细胞,把个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它必须适应全球的迅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还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和信仰。因此,家庭的稳定状况和美德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整体的稳定状况和文明程度。尤其是在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文化占重要地位的中国,家庭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更值得重视。
  二、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是"五德"教育的需要
  文化是一个含义非常复杂的概念,由于人们的社会制度不同、运用材料不同、研究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对文化的理解就有一定的差异。美国学者克鲁伯(A•L•Kroeber)在《文化概念及各种定义的研究》一书中,就列举出一百六十二种不同的定义。目前我国学术界基本倾向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的文化,面对的是物的世界,目的是为了生存。第二是社会的文化,面对人的世界,目的是求和谐快乐。第三是精神的文化,面对的是心的世界,目的在求崇高。如果按照这种"文化"的定义,我们也将家庭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化环境的表层文化;二是家庭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中层文化;三是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和情操。主要由环境营造、社会参与和接人待物三个方面组成。
  家庭环境的营造主要是指物化环境、居住环境和心理环境、家庭气氛的营造。如何在家庭中营造出一种和谐、健康、文明、温馨的家庭气氛和格调,是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居家环境是家庭的物质基础,也是家庭成员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的体现。虽然由于人们的职业有别,文化水平高低不同,客观条件各异,兴趣爱好相差,反映在家居布置中会显现出不同的风格。但是,舒适自然的家居环境应当是任何家庭的共同需求。心理环境、精神环境是家庭成员的心理依托,也是家庭幸福与否的重要标志。营造浪漫温馨、和谐友爱的家庭气氛是幸福家庭的生命之源。目前,家庭的业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活动内容可以随心所欲,档次可以不论高低,形式可以各式各样,但是健康、文明、高雅应当成为当今家庭业余文化生活的主格调。
  家庭文化中的社会参与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政治上讲,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能为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主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从经济上讲,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投身于各种公益活动,力争让自己的行为创造一定的效益。从日常生活讲,能本着服务社会的精神,对自己所在社区的公共事务予以相应的热情,服务他人、维护安定、关心环保,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参与意识不仅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事,它关系到国家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待人接物也是家庭文化的重要内容。家庭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如何待人接物,特别是如何对待亲戚、朋友、邻里,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应遵循什么样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个家庭都涉及到的问题。亲戚关系是家庭的延伸,是由姻亲、血亲关系而形成的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是随自己生命的诞生而来的原生性承继关系,不能选择和更改,它是生命的温情之源。在交往中要做到不以贫富论亲疏,不以职位论高低,经常走动,遇事相互帮助,有了矛盾相互凉解。朋友关系是家庭成员与社会发生联系的过程中,与他们因工作需要、兴趣爱好、志向等结成的以友谊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好朋友是人生的无价之宝,珍惜友谊,审慎择友是个人情感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邻里关系是一个家庭与另一个家庭之间的关系,也是每一个家庭都不可回避的问题。良好的邻里人际关系既有助于个人的精神健康,有助于美化风俗,同时也是家庭美德和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
  总之,家庭文化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健康发展,是实践"以德治国"的具体表现。
  三、家庭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它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以及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关系的行为规范。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家庭美德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家庭道德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社会上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封建传统等落后腐朽的思想对家庭生活也发生较大的影响。盗窃、赌博、吸毒、卖淫、嫖娼、纳妾包二奶、求神拜佛、迷信邪教等现象时有发生,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家庭美德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通过"以德治家",实践"以德治国"。
  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必须"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等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尊老爱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孟子告诫世人既要孝敬自家的长辈,也要孝敬别人家的长辈;既要爱护自己的儿女,也要爱护别人家的儿女。"尊老爱幼"既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尊老爱老是时代的需要。人类社会是一个世代相传、不断繁衍发展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上,每一代人都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没有老一辈对下一辈的哺育,人类社会就不会繁衍生息;没有老一辈对社会的贡献,人类社会就不会蓬勃发展。老人代表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祖国的过去,理应受到孝敬。有专家提出"人类在18世纪发现了儿童,在19世纪发现了妇女,在20世纪发现了老人",这是符合实现的。目前,"银色浪潮"席卷全球,老龄化已成为世界瞩目的人口现象。据统计,200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6亿,占总人口的10%;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0亿左右,接近占总人口的20%。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30%。据专家预测,在我国今后几十年内,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2%的幅度在增长。这充分说明,世界在"变老",变老的世界需要我们必须孝敬老人。古人把"孝"作为"百善之首",不孝被视为大逆不道,虽然有一些陈腐的观念,但孝敬父母的本质还需要我们很好地继承。我们的社会是一种公平的社会,任何年龄段的人们都有权利过上一种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应该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心、和睦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享受天伦之乐。这样才能有助于形成尊重老人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爱护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家庭是孩子生长的摇篮,是个体向社会人转化的第一场所,而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我国《婚姻法》规定:"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人吸烟酗酒、流窜以及聚赌、吸毒卖淫"。这说明,爱护和教育子女不仅仅是家庭的私事,也是家长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儿童和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其中家庭是他们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一个人的世界观、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往往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和社会理想。要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使他们能够按照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能动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孩子一般都会通过父母的言行来观察、理解和认识社会,家长自身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同时,在家庭教育,光有"望子成龙"的愿望还不行,必须因材施教,讲究科学方法,及时开发孩子们的个性和能力,鼓励他们自强自立,积极向上。
  (二) 夫妻和睦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夫妻之间是否和睦直接影响到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正常生活,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幸福。而夫妻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是互敬互爱。在处理具体事情时,只要双方坦率正直,相互信任,真诚相待,就能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白头偕老。
  夫妻伦理关系的协调,是家庭美德建设的关键。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一男一女结成夫妻,家庭人伦关系的雏形就建立起来了。有了夫妻关系,才能有下一代的产生,才依次有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长幼关系等等。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是最长久的关系。夫妻关系的内容离不开家庭生活的内容,主要是情感的交流和经济的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感情需要的层次将会越来越高。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夫妻,怎样才能和睦相处呢?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大姐从他们多年并肩战斗、相濡以沫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谅、互慰"的八项原则,可以说是夫妻和睦相处的方针,对于协调夫妻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邻里团结
  邻里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地缘关系,它是居住的地理位置接近而非亲属家庭之间的关系。建设团结互助、互谅互让、以礼相待的邻里关系,是家庭美德的内容之一。
  邻里是家庭的延伸和扩展,是浓缩的小社会。邻里关系实际上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不仅能反映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及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更能反映出一个社会所属成员的整体精神状态,反映出社会风气和社会的道德水平。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邻里关系的优良传统,"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好,赛金宝",确实是邻里关系的生动写照。尽管现在的家庭相当独立,特别是居住在公寓建筑的人们往往相见不相识,然而,这并没有能阻隔左邻右舍的人际相互往来。邻里互助、宽容相处,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仍然是时代的要求。
  总之,家庭是社会的组织部分,家庭美德与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会选择不同的道德(包括美德)建设的方式,形成不同的道德规范去处理家庭的人际关系和对待工作态度进而影响职业道德。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家庭对个性和社会都具有积极或消级的影响。家庭的稳定状况、家庭文化的发展和家庭美德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整体的稳定状况和文明程度。在开展“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五德"教育中,家庭美德是基础。只要家庭美德建设好了,一定会促进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的建设。
  我局将继续深入开展“五德”教育活动,逐渐的在全局干部中建立以国税系统思想道德体系,以此来促进干部思想境界的提高,进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和税收工作取得新业绩,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税收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