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耀州扶贫二十载:播种文明 收获善举

04.01.2016  08:43

  “在村里上小学的时候,一年级得坐在地上上课,教室是瓦房,地上是土坑、破桌子。”33岁的马清泉回忆起小时候,“上到六年级,镇里有了白瓜希望小学,我们村里的孩子都转学进去,那楼房真漂亮。我的心态也积极了,成绩进步很快。

  马清泉是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猛虎村的第一名大学生,他口中的白瓜希望小学是中宣部在耀州区援建的8所希望小学之一,而中宣部对耀州区的公共文化扶贫工作也是从建希望小学开始的。

  “中宣部对耀州的扶贫从1995年开始,最初是给我们建希望小学,接着建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捐图书、赠设备……已经20年了,从未间断过。”在基层工作多年的耀州区委外宣办主任高开庆回忆道。

  耀州区现有文化馆(国家一级馆)、图书馆(国家二级馆)以及博物馆等7个文化文博直属事业单位和3个直属文化企业。1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有3个国家二级站,1个国家三级站。178个农村文化室,178个农家书屋,16个统筹城乡示范文化社区,114个文化广场,202个共享工程镇、村、社区服务点。

  在小丘镇红岩村的中央,是2013年村里建的文化广场。站在这个3000多平方米的水泥广场上,62岁的老支书乔兴军很高兴:“以前村里聚会,只能在打麦场,环境不好,村民都不愿意来。有了这个场地,村里开展科技培训、放电影、扭秧歌,看热闹的人多得很啊。

  过去20年来,中宣部累计为耀州项目建设协调资金8000余万元,捐赠物资价值3000多万元。

  2015年年底刚刚到耀州区委宣传部挂职锻炼的中宣部年轻干部王阳阳,被同事戏称为“1465”号。“从1995年算起,阳阳是由中宣部安排的第十四批,第六十五位到耀州交流的干部。”耀州区委宣传部部长郭玉宁笑着解释,“他们的扶贫工作逐步向教育、科技、文化方面延伸,争取项目资金、搭建合作平台,为耀州百姓争取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文化扶贫也有了让人能够感受到的力量。

  2013年12月,长期跑长途运输的库师傅受雇于货主,接运了25吨橘子从湖北运至内蒙古。17日上午10时左右,货车在耀州区王家砭村村前的国道上侧翻,橘子洒落一地。在公路边浇地的王家砭村村民闻讯跑来,一边报警一边回村喊人帮忙捡装橘子。库师傅看村民们连续帮忙两天,太辛苦了,请他们吃橘子,村民们却只吃压坏了的。

  “王家砭村让美德成为习惯”的相关报道,先后出现在《焦点访谈》、《光明日报》、人民网等媒体上,赢得一片赞扬。“耀州穷,但是这么多年政府扶贫一直坚持两手抓,两条腿走路。所以事情发生在王家砭村,当地人觉得很自然,这是这么多年大家一直努力的结果。”耀州区委书记杨宏伟说。

  71岁的乔秀梅是小丘镇独石村的一位老婆婆。一年一度的“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是推动村风文明建设的大事儿,乔秀梅是村民2015年公选的好婆婆。“也没啥秘诀,就是婆婆和儿媳要相互谅解。在村子里,看到谁家有矛盾,我也会过去调解,跟婆婆说好婆婆该怎么想,跟儿媳妇说好媳妇该怎么做。”乔秀梅说。

  在耀州,平凡生活中的感人事例还有很多:38年忠诚坚守山区教育的王卫民、救人不留姓名的白衣卫士刘卫星、诚信经营成就事业的王西平、审计战线上的铿锵玫瑰杨亚君、“全国劳动模范”李云南……

  “‘耀州好人’越来越多,希望再经过几年努力,大家提起耀州时,会说‘耀州人好’。”郭玉宁说。(记者 张丹华)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