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整改首提“人员追责”意味着啥
唐 伟
审计工作年年都在做,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属于屡审屡犯的顽疾,比如设立小金库滥发奖金和福利就是个普遍现象。以往的数次“审计风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情况不容乐观,违纪违规的现象还相对严重。
但如今,这样的状况有望得以改变。审计署16日公布《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截至2014年10月底,审计发现的314起案件线索及其他问题移送有关部门查处后,已有1454人被依法依纪处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整改首提就“小金库”追责相关人员。
过去审计工作无法根除顽疾,在于有审计而无问责,查出了问题也多是“一改了之”,没有辅以刚性的责任追究,或者说问责没有做到位,存在失之过软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由于审计问责“令箭当鸡毛”的虚置,不但影响了审计的权威和效果,也消弭了公众信任,“审计风暴”演变成“审计疲劳”。“只见刮风,不见下雨”让人对审计的效用大失所望。
能查出问题当然值得称道,但若是不能辨症施治、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那么查出的问题再多也没有什么意义。因而,审计工作必须重视追责,做到违者必究,究之必严,并将其制度化和常态化。
审计动真格、见真章,当然面临着很多难题,其中最大的就是体制机制的问题,若靠审计部门的单打独斗,很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然而有为才有位,审计部门在利用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力之余,还应加强与其他部门,比如纪检和地方政府的合作。
整体联动形成合力,才能让问题查得出,改得好,也才能因为问责制度的执行和落实,让审计成为查处违规、惩治腐败的利器,防止各种问题“死灰复燃”。
虽然在责任追究上,审计部门并没有独立的话语权,但发挥好自身的作用优势,去努力争取和实现话语权,值得审计部门考虑和面对,并作为促进审计工作的现实要求。
首次就“小金库”追责相关人员表明,审计部门已经意识到“只打雷不下雨”问题的严重性,正不断完善和弥补机制短板,以此提高审计的权威和效果。有破才有立,万事开头难。有了首提问责的开篇破题,后续的跟进就不再困难。“人员追责”常态化之后,审计风暴会更加令人期待。
(责任编辑:陈传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