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实验实践课 让学生像玩电脑一样玩实验
记者 任爽 通讯员 丁雷
冬雪覆盖下的吉林农业大学洁白而宁静,校园里,除了行色匆匆的师生,仿佛一切尽在冬眠之中。然而,走进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学楼,仿佛一切又在瞬间活了起来,浓郁的化学药水味儿扑面而来,实验室中传出瓶罐叮当声,各科研团队的成果展示单贴满了走廊的墙壁。
正在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实验的农药学专业2013级学生王洋说:“学校要求导师带着学生搞科研,我们当然更愿意跟着做。现在,有空就来做实验,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资源与环境学院的鲜活图景是吉林农大教学实验、实践课程改革的剪影之一。2009年,该院率先展开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继而带动学校其他学院及科研院所。改革后,许多原本利用率不高的大型仪器被充分利用,沉睡的实验室得以苏醒,“禁地”一般的科研院所竟然成了选修课课堂……
一场“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着眼点的教学改革被激活后,原来一进实验室就不知所措的学生,如今也能像玩电脑一样熟练地运用实验仪器了。原来毕业生一入职就只能听从被动支配,如今学校不断收到企业反馈——毕业生因实践能力较强而在求职中或入职后脱颖而出。
资源重整
让实验室醒过来
在吉林农大西北角,有一栋普通的灰色三层小楼。“这里就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虽然看着不起眼儿,却头顶着不少光环。”资源与环境学院原院长赵兰坡教授说,“这里不仅是省级实验中心,还是国家级实验中心。”
在吉林农大,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可谓教改的“标志性建筑”,而赵兰坡正是这里的创建者和教改的发起人之一。2009年,时任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的赵兰坡带领几位老师对学院的实验室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我们发现,由于先理论后实验的课程设置,实验室通常在前半学期闲置,后半学期又不够用;多人一组的实验方式无法令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实验课程缺乏个性化设计;实验经费化整为零分给各教研室后,造成价格低廉的实验物资多、大型实验器材又买不起的矛盾,导致许多实验无法进行。”赵兰坡总结说,“实验室不被学生喜欢,不受教师重视,就像睡着了一样。”
改革迫在眉睫。2009年,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实验教学中心。中心成立后,优势凸显:学院统一管理、资源全院共享,使得场地和经费得以合理分配与利用,大批先进仪器“进驻”中心;中心主要用于本科生实验课教学,使本科生成了实验室的活动主体;下设的各平台分门别类、有的放矢,承担起全校大型仪器技能素质拓展课、学生科研锻炼、研究生培养等工作。
整合后的实验教学中心散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校内16个本科专业的教学平台,年均培训本科生超过3500人,为3所部属及地方院校数百人开设高水平实验,并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教改成果,该中心不仅向沈阳农业大学资环学院、东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推广,更带动起学校教学改革的热潮。农学院于2010年7月成立了农学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每年约开设实验项目250余个,同时为学校16个专业近万名学生提供64门专业课实验部分的教学任务,实验内容基本涵盖了农学植物生产类大部分学科领域。
课程重设
让“书呆子”动起来
“这几台仪器我都不止用过一次,将来在工作中碰见它们也不会生疏。”在资源与环境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正在上实验课的大四学生齐邵荣忙碌在三台液相仪器旁,熟练地进行着未知样品含量检测实验。
任课教师李冉红说:“正在进行的‘农药含量的分析与检验课程’是一门64学时的独立实验课,与部分理论课相比,学时成倍。在我所任职的应用化学专业,就算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实验部分也至少占到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学生在学校得到充分锻炼,在工作中才能有用武之地。”
实验教学中心建起来,课程也得活起来,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在成立实验中心的基础上,两个学院对实验课程的重新梳理,同样得到了师生“点赞”。
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杨靖民介绍,学院不仅增加了实验课程比例,还打破了每门课程均要设置实验课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将相同或相近的几门课程整合成一门独立的实验课,利用实验教学中心资源共享优势,增加了实验内容,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和仪器有了更加系统的体验与认知。此外,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的要求和内容,对部分仪器设备进行重新组装和设计改装,彻底改变了过去“仪器怕被用坏而尘封”的状况。
农学院在每门实验课中设置一定数目的选择性实验项目,为实验兴趣浓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实验空间,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实验、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实验室面向学生和教师实行预约、登记式、开放式管理模式,实现“时间开放、项目开放、设备开放”。
吉林农大教务处副处长刘占柱说,作为农大两个“元老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院并没有沉睡在以往的成绩单上,而是率先垂范,不仅带动了全校实验课程改革,承担起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也培养出了大批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专门人才,令吉农学子成了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学校连续多年本科生就业率在90%以上。
实践拓展
让选修课火起来
尽管冬季傍晚的长春,天色已蒙蒙擦黑,但吉林农大实验大楼依旧有一批“活跃用户”不肯离开。在一楼植物实验室,10多名同学还在显微镜下制作切片;在五楼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选修基因克隆技术的同学们还在人工气候室里参观;在一楼中药化学实验室,同学们正通过测定刺五加叶中的化学成分,来学习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
这些“活跃用户”都是选择实践技能素质拓展课的本科生。“学校科研部门原本是不对本科生开放的,但实践技能素质拓展课的开设为本科生推开了科研机构的大门。”吉林农大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科长张赛男说,“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2012年学校开设了实践技能素质拓展课,以促进科研反哺教学,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供了又一个广阔的资源。学校面向全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征集自主设计的特色项目,要求课程必须在实验室或实践基地进行,教学内容也得是学生日常上课接触不到的。”
“中药质量评价相关仪器的使用”选修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讲授这门课程的实验师蔡恩博说:“以前实验员是不允许走上教师舞台的,而教改创造了机会,让我们实验员将科研中的生动细节传授给学生,增加他们对科研的向往。”
自“实践技能素质拓展课”开设以来,全校共有24个本科教学实验室、5个科研实验室、4个科研平台向学生开放,45名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开设课程,开放总学时达1672学时,开放总人数达1735人次。为了达到教学效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相关技能,学校要求每个课堂不超过16人。
张赛男说:“根据跟踪调查,经过实践素质拓展课锻炼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动手能力明显优于其他学生;就业后,在从事相关专业工作过程中,也常因实践能力强得到企业认可。此外,一些生活上实用技能的普及,也令学生受益终生。”
“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和实践技能素质拓展课的开设,推动了学校实验教学改革,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精神,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学校内涵建设,对实现吉林农业大学办学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吉林农业大学校长秦贵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