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中写辉煌——吉林省粮食工作纪实

11.08.2016  19:39

      用占全国4%耕地面积,生产出占全国的6%粮食。其中商品量占全国的10%,出省外销量占全国的1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平衡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就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省。

      作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多年来,吉林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始终把保护农民利益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让农民在政策市有保障,市场市得实惠;始终把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筑牢底线抓收购拓宽渠道促销售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粮食部门5年累计收购粮食3798亿斤,同比增加1583亿斤,增幅72%。其中政策性粮1587亿斤,占总量的41.8%。在粮食连年丰收、市场需求低迷的情况下,确保了农民应卖尽收。

      过去5年,全省累计销往省外原粮和加工产成品折粮2007亿斤,占全国粮食流通总量的12.2%,为销区提供了稳定的粮源保障。

      如果把近30年吉林省为全国提供的商品粮用火车皮装起来,连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圈多。吉林省为保障国家粮食总量和区域平衡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近5年,吉林省粮食连年丰收、商品量逐年增加,市场需求不足、粮价持续倒挂,大量粮食集中入库、有效仓容不足,加之政策调整频繁,抓好粮食收购的压力一年比一年大。

      面对复杂形势,吉林省各级粮食部门认真执行国家政策,落实“五要五不准”收购准则,让农民就地就近卖粮、卖明白粮、卖放心粮、卖舒心粮。

      与此同时,在粮食阶段性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省粮食局抓住国家增加地方储备有利契机,积极探索异地代储、代购代储、轮换代收业务,加强产销深度合作,与京、津、沪、闽等12省市区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促进了粮食销售,为企业收购农民余粮腾出了空间。

      此外,为帮助中粮农户增收,实现“富民”目标,近两年,吉林省各级粮食部门充分发挥地域生态优势,整合大米品牌,强化宣传推介,创新营销方式,“吉林大米”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有力带动了种稻农户增加收益。

      2015年,为集中打造吉林大米品牌整体形象,吉林省粮食局启动了“吉林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组建了以7户企业为核心的产业联盟,建立了“吉林大米网”销售平台,开设了675家直营店,设立1100多个商超销售专柜,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

      推进“粮安工程”提升粮食流通能力

      连年启动的政策性粮食收购,带动了吉林仓储设施建设的投入,而政策性粮食调销,为吉林省带来了大量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力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29亿元,是“十一五”的4.5倍。新增收储能力1000亿斤、仓容386亿斤,分别增长156%、136%,在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情况下,实现了应收尽储。

      全省粮食部门抓住国家加大主产区仓储设施投入的有利契机,加快实施“粮安工程”,主动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协调地方配套,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鼓励社会多元主体投资,粮食流通设施极大改善。

      5年来,全省收储能力由570亿斤提高到1570亿斤,仓容由284亿斤提高到670亿斤。在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的形势下,极大地缓解了收储压力,实现了应收尽储。

      按照“粮安工程”建设规划,计划到2020年,全省总仓容达到1000亿斤,其中房式仓500亿斤,简易仓200亿斤,储粮罩棚300亿斤,消除不合理露天囤垛。

      未来3—5年,吉林省还要再建设330亿斤仓容,其中房式仓85亿斤,简易仓45亿斤,储粮罩棚200亿斤。目前,国家有投资,市县有热情,企业有积累,建材价格低廉,上述建设任务完全有能力完成,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

      充裕的仓容能力可以满足常态下粮食储存需要,消灭不合理的露天储粮,又能有效利用本省粮食产量大、储粮成本低的优势,为销区开展异地代储业务。

      “十三五”期间吉林省将充分发挥仓储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粮食收储服务,做好建设、利用、提升三篇文章。

      2016年,吉林省计划新建仓容300万吨、新增外运能力50万吨、维修改造烘干能力300万吨。争取在每个地区至少建设3—5个示范库,做到建设一个完善一个,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同时,鼓励、引导、组织粮食收储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参加销区省粮食产销合作会,开好产销协作洽谈会,搞好产销对接,为南方省份代收代储地方储备粮、中央储备轮换粮和生产经营贸易粮,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高粮食仓储服务业增加值。

      对于现有仓储资源,省粮食局强调收储企业要多收粮、多储粮、储好粮,实现投资有回报,存粮有效益,确保粮食储存安全。

      扶产业塑品牌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粮食收储加工企业是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主力军,多年来,吉林省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为保护农民利益、搞活粮食流通、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入统粮油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48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441亿元,年均加工转化粮食350亿斤。特别是玉米深加工能力稳定在300亿斤,位居全国第二。

      作为粮食主产省,发展产业经济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打造粮食强省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形势的变化,吉林省迅速调整经营策略、转变经营理念,实现粮油加工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吉林省粮食加工业发展起步早、基础好,加工工艺、产业链条走在全国前列,发展产业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目前玉米深加工产能300亿斤,年加工200亿斤;稻谷加工能力400亿斤,年加工100亿斤。

      同时,吉林省还存在大米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业积聚效应差;玉米加工产品缺少品牌支撑,初级加工产品产能过剩;杂粮杂豆还处于原字号营销阶段,数量优势没有转化为质量效益和价格优势等产业经济进一步强大的弱点,产粮大省还不是粮食经济强省。

      省粮食局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有利时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品牌建设为引领,以粮食加工转化为引擎,以全产业链模式为路径,加速实现粮食行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为此,吉林省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从打造“吉林大米”品牌入手,组建吉林大米产业联盟,不断完善吉林大米的生产体系、标准体系、销售体系,以大品牌整合小品牌,以大联盟带动小联盟,加快省内大米资源整合。

      据了解,2016年“吉林大米”要在销区新建直营店50家,商超专柜200个,销售中高端大米15亿斤,比上年增长50%,实现产值120亿元,比上年翻一番。通过中高端大米带动,大米销售平均价格由每市斤3.00元提高到3.50元。

      目前,国家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经启动,粮食收储体制机制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企业靠政策吃饭,靠补贴发展的经营理念将难以为继。

      吉林省粮食部门要求涉粮企业利用好政策性粮食库存较高、效益较好,粮食购销企业的生存有保障的有利时机,及早研究谋划,利用自身收储资源,为加工企业和销区代收代储,主动融入产业链条和全国大市场中,在服务粮食产业经济和区域粮食平衡过程中求生存谋发展。同时,鼓励省内粮食加工企业按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生产的分工,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一批集产、储、加、销于一体的、在省内外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引导企业“扎堆”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逐步打造较大规模的粮油加工产业园区。

      回顾过去,吉林粮食人怀着敢于挑战的勇气,挥洒着辛勤的汗水,走过了成效卓著的发展之路。

      展望未来,吉林粮食人将以崭新的姿态、坚实的脚步、全力以赴抒写吉林粮食事业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