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回家”11万志愿者经历 让听者擦不完眼泪
2009年12月11日,张宝艳和爱人秦艳友成为当年感动 吉林 候选人(本报报样)
张宝艳和孩子们 本人供图
和孩子分离的场景,没有勇气去想象。长大后,我明白为什么被拐的孩子一定要寻亲,即便永远也找不到,“我也要知道我从哪里来,这段记忆,绝不允许断片儿……”
两部影片中的原型案例均来自于目前国内最大的民间寻亲网站“宝贝回家寻子网”,网站的创始人是54岁的张宝艳,吉林通化人,2007年,她和爱人秦艳友共同搭建国内最大民间寻子网站“宝贝回家”,在本报和吉林年鉴主办的“感动吉林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成功当选2009年度感动吉林人物。
1992年,张宝艳4岁的儿子不慎走失,两个小时的寻找,让她觉得“儿子要是丢了,我就不活了”,这件事成为网站建立的最初启蒙。日前,和张宝艳聊起《失孤》,她的感慨尤其多,她说,这辈子最大的愿望是“天下无拐,孩子有家”。
11万志愿者经历
常让听者眼泪擦也擦不完
最近,“宝贝回家”网站负责人张宝艳,接到了巨多的采访,原本放在《失孤》电影中的寻亲电话,变成了试探电话、问询电话、采访电话,虽然有价值的寻亲电话并不多,但,某种程度上也算一个好消息,“网站刚建立之初,我们每天接到七八个孩子失踪的电话。现在,多数是积案。”
这个小长假,她很忙,在外地交流学习,采访是在微信上进行的,说到和《失孤》导演彭三源的沟通,要追溯到2011年前后,之前,彭导接触到了宝贝回家网站,就想拍一部打拐主题的电影,和张宝艳沟通了多次。“我们就给他介绍了一些志愿者,还有一些家长和孩子,当时我们几个比较骨干的志愿者,还去了北京,跟他们座谈。现在又遍布全国的11万名志愿者,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经历,常常让听者眼泪擦也擦不完,让讲的人,一遍遍重回那事发现场。”张宝艳说。
虽然8年了,“宝贝回家”的所有人都在帮宝贝、家长们寻找回家的路,“但不可否认,旁观者的感受和当事人还是有距离感的。”
也许跟他们在一起寻家的日子久了,很多家长见到张宝艳就抱着痛哭,跟她讲述这一路的悲喜,作为母亲,她感同身受,那种“穿心而过的痛苦”和“撕心裂肺的挣扎”总是让人痛得不能呼吸,“像平常人简单享受亲情,对这些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
寻亲志愿者工作严重超负荷
一个孩子丢了,几个家庭受到伤害;孩子回家了,一个村子欢腾雀跃。为了体会这种感受,彭导跟着志愿者去了重庆、贵州几个成功案例的相认现场。“很多人说,电影里的相认现场,跟自己的经历一样,因为那是取材于‘宝贝回家’的多个经典案例,若一定要说原型是谁,是所有离散的父母、孩子。”
而以往,这样的寻亲工作,志愿者工作是严重超负荷的,每天从早到晚,连睡觉时间都没有的,他们脑子里只有当事人提供的线索,更没有心思将工作过程记录下来,《失孤》极尽真实记录了这一切。
张宝艳提到了一个细节,她说,电影中,一个妈妈丢了自己的孩子,收养了另外一个被拐的孩子,后来这个孩子被亲生父母认走了。无法接受这个结果,女人选择了自杀。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我们常说,等待,总会有一个结果出现,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经得住长年累月的思念啃噬。”张宝艳感慨,那个妈妈自杀了,她的孩子多年以后通过宝贝回家寻回了家,“但他再也见不到妈妈了。”那时候,所有的人就想为此做点什么,我们为宝贝回家所做的这一切,不过是希望有一个妈妈能等到她丢了的孩子回家。
“挺住了,别倒下,会回来的,就像有的家长说的,‘他不奢求能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寻到了,哪怕能让他看看孩子的背影也好啊。”
电影植入了“宝贝回家”的电话
《失孤》播出后,“宝贝回家”的各平台粉丝都出现了暴涨。各种寻亲信息的转发也比以往更多,看到大家这样的认可与关注,张宝艳很欣慰。
目前,网站上寻家的信息有三万多条,孩子寻家的56%,家长寻孩子的44%。这个比例,她分析,跟目前的网络使用有一定关系,“家长们都在路上寻,不会很好地运用网络。被拐的孩子长大后,会使用网络,很容易找到相关途径。”而且,还有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是被拐的,也就是说,还有一部分人是不知情的,可是他们的父母却一直走在寻亲的路上。
但这样的寻找是极其痛苦的,张宝艳说到刘德华的表演,很敬佩,“特别真实,包括寻找孩子之初,那种期望与绝望、失落与迷茫,甚至想不开问题时各种途径寻求答案的状态,都跟我们遇到的家长们一样。不愧是天王。”
为了帮助更多“宝贝回家”,搜集有效线索,张宝艳和彭导商量,将网站的电话和志愿者的电话都出现在了电影中。
跟他们想象的一样,电影一播出,电话就不停地响了起来,跟他们想得不一样的是,寻亲电话并不多。
“大部分人是试探一下,看这个电话是不是真的,还有人问,是不是刘德华的电话,或者打听剧组的消息,当然,邀请采访的电话也特别多。”
但,关注就是一种力量,同样也是一种传播,“大家把这个电话记住,发给身边有需要的人。”她叮嘱记者。
新增被拐案例破案极快
从《亲爱的》到《失孤》,两部打拐题材电影引发更多人对儿童拐卖问题的关注。“孩子被拐卖,人为制造的灾难,没人能够忍受。”就是这样的持续关注,以及无数的志愿者的持续工作,家长们把他们当做亲人的持续信任,让“宝贝回家”一直坚持到现在。
“每次见到他们,他们就抱着我哭,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这里,只是哭的那一瞬间,我们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身上有很重的责任。”
对于“宝贝回家”的未来,张宝艳笑着说,“肯定会越来越好。”公安部打拐专项行动开始以后,拐卖儿童现象就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2007年,网站刚建立的时候,一天就有七八个新丢的孩子,现在一年也就几百例,多数是旧案。那些新增的被拐案例,大家关注度极高,破案也极快,难度比较大的主要是长久沉积下来的旧案,线索不好找,知情人少。
“我最想看到的是,‘宝贝回家’网站新案不要再增加,现在基础上,寻亲旧案越来越少,那就说明,团圆的家庭越来越多,丢失的孩子越来越少,天下无拐,孩子有家。”
新文化记者 金凯
寻人启事
16年,很多人在《新文化报》上拥有一个共同名字———新闻当事人,特定时刻成为公众人物,TA的人生或多或少发生改变。多年后,渐渐失去他们的消息,我们想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
现在,新文化向所有读者发出“寻人启事”:寻找往年重大事件新闻当事人,如果您是被报道过的那个人,或者您有他们的消息,请联系新文化。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新闻当事人信息,可以关注微信订阅号:gandongji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