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调控:激活力 补短板 强实体
[点赞"四个全面"]定向调控:激活力 补短板 强实体
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这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基础。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而言,定向调控正是这样一种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举措。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态势,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稳定宏观经济政策,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措施,而是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行定向调控,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去年工作时说道。
全球经济格局深度分化,在世界经济复苏困难的大环境下,政府只有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强调调控“靶点”的精准度,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
“定向降准”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正向激励政策。
去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3万亿元,增长12.2%,但主营业务利润增长只有4%。意味着利润的“大头”不是工业贡献的,而是靠搞股票、投资理财产品、投资信托等“副业”赚来的。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央行定向降准机构由第一次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扩展为第二次的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市场流动资金。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其他各类商业银行这些“支小”金融机构,两次降准合计释放资金约1300亿元。
“定向降准”既能增加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又能降低“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有利于将更多的金融资源投放到“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促进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棚户区改造是对社会分配结构的重要调整。
去年4月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确定由国家开发银行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同时国家开发银行获批组建单独核算的住宅金融事业部,获得1万亿的再贷款定向为全国棚改提供建设资金。
截止2014年底,全国累计棚户区改造约2100万户,包括城市棚户区1470万户,林业棚户区159万户,垦区棚户区184万户,国有工矿棚户区281万户,一大批住房困难群众出棚进楼。
棚户区改造工作是对历史的一种补偿,也是对社会分配结构的一次重要调整,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广大的中低收入家庭。同时还可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调整和改善因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原因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西部铁路建设抓住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
加强中西部的铁路建设,既要补短板,又要避免以往大水漫灌式的“铁公机”建设。为此,去年国家宣布向社会资本推出首批8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公私合营PPP模式在内的各种混和所有制的探索和创新,同时创新铁路建设债券发行品种和方式,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社会资本投资规模,大量的民间资金的投资热情被调动。
数据显示,去年一年铁路建设完成建设投资8088亿元;新线投产8427公里,创历史最高纪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1.2万公里,其中高铁1.6万公里。铁路建设投资80%投放在中西部地区。
通过加快铁路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建设,不仅可以扩大有效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帮助千百万人摆脱贫困。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曾表示,定向调控是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创新,是对区间调控的深化,政策运用上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的力量,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喷灌”“滴灌”,注重精准发力,确保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运行。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依靠“强刺激”拉动经济增长,定向调控将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坚实的基础。(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责任编辑:章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