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自行安排 不必45分钟
9月新学期开学后,全市小学生和初中生将有望面对一张新“课表”。昨日,北京市教委印发了《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简称“计划”),其中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每周学时、课程结构以及学科实践做出了调整,学校在学时的范围内可以自行安排每节课的时间,不必固守45分钟。同时做出了小学低年级不得布置课外作业、初一初二科学实践成绩计入成绩等规定。
【看点1】
课外作业“一周布置一次”
“计划”对于北京市9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时间安排、课程设计以及跨学科综合实践等做出详细安排,将从今年7月31日起正式实行,并要求各区县教委依据“计划”在今年8月1日前,研制完成本区县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
根据“计划”,未来北京市小学和初中生每学年共有52周,其中教学时间39周,包括上课35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减少2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
在教学周内,要按5天安排教学,周学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每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也就是将设置上限,例如一年级的上课时间不得超过1170分钟(26学时×45分钟)。
此外,将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所以各校在安排上学时间时,在学时的范围内可以自行安排每节课的时间,不必固守45分钟。
“计划”还显示,为了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一至六年级课程原则上分类集中安排,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学科等课程可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
在作业时间方面,“计划”要求一至六年级要在课内留有作业时间,低年级作业要在课内完成,不得布置课外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形式课外作业一周布置一次,教师应全批全改。
【看点2】
“科学实践”保障学生自主
去年,北京教委要求各学科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昨日公布的“计划”,对具体学习方式做出了规定,10%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总学时为453个。
在学时上可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筹使用,具体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由区县、学校具体统筹安排。
特别是对于七八年级(初一初二)学生,“计划”要求学校安排七年级每周1学时、八年级每月1至2学时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指导课,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组织做好学生“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情况的认定填报,有关情况作为中考动手实践类成绩的计入依据。
就开放性科学实践成绩如何记录,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学实践课程最好是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数量,学年内任意时间完成,教师随时指导,任意时间上传任务单。此外,学校也可采用教师指定统一的活动内容和数量,教师指定完成时间、统一指导,教师或学校统一上传任务单。
市教委要求,学校确定选题时要尽量不干预学生的自主性,如果需要指导或调整,初一优先考虑物理,初二优先考虑化学;如果由于场地或实验条件限制,应向学生说明实际困难,允许学生随时改变选题或多选。
评价时,要完整填写任务单上的各种信息,填写完成并由教师批阅、签字后的任务单作为学习档案上传。
此外,“计划”在初三年级增加了历史、生物课程。据介绍,此举目的是解决这两门课程初高中不能衔接的问题。
(责任编辑:贾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