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底色守住底线——贵州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绿色,是贵州奋进的底色,也是贵州发展的潜力所在。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贵州依靠多年的积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跨越发展之路,培植后发优势,奋力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
众所周知,贵州贫困,是全国同步小康任务最艰巨的一个省份,目前全省还有600多万贫困人口无法享受正常的居民生活;贵州多山,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支离破碎贫瘠的土地,勤劳的人们只能在“鸡窝地”、“巴掌田”上找食;贵州多绿,全省森林面积超过1.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
在这方贫困而又美丽的土地上,经济如何发展,人民如何富裕,社会如何稳定,如何让一方水土成为人们同步小康的载体?贵州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认为,贵州的发展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贵州的发展必须守住两条底线:一是发展的底线。贵州过去发展慢、欠账多,实现同步小康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长期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二是生态的底线。绝不能以破坏生态来换取经济增长。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路子。”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今年1月28日,贵州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报告指出,要“以促进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立法。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推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
短短的一段话,背后却凝聚着贵州省近几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
2009年,《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这是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2011年10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出台。该条例不仅为赤水河的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更为贵州生态文明立法提供了经验。赤水河也因此成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之先“河”。
贵州用法治力量引领生态文明不止于一条河。
2014年5月17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并于当年7月1日实施。作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法,条例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开创性和地方性:确立了政府、企业、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突出了加强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强调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环境信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这些内容,国家都没有专门的立法规定,贵州的大胆探索,为国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律提供了借鉴。
2014年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先行一步。
与此同时,2013年,连续举办了4年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成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如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中国向世界发出生态文明的号角,传递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强音。
今天的贵州,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强音,推进“12件环保实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贵阳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提高9.8个百分点,贵阳、遵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验收。淘汰落后产能729万吨,建成126个重点减排工程。启动实施县乡村造林绿化三年规划,营造林454万亩,治理石漠化105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235平方公里。
生态金饭碗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49%的森林覆盖率,“生态大公园”“天然大氧吧”“绿色大空调”……山高林密的贵州,因山而贵,储存了巨大的“绿色财富”。
昨日的贵州万重山,自古黔道难,今天的贵州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4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网状分布,今年将实现县县通高速。贵广高铁、沪昆高铁、乌江航道、9市州机场“干支互补”、通江达海。
近年来,贵州一直在探索一种发展模式,如何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不再端着“金饭碗讨饭吃”,如何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而又不破坏绿水青山?几经摸索后,贵州探索出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宝贵经验:以经济开发促进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通过发展山地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等产业,绿水青山不断变成群众存本取息的“绿色银行”。
2013年,贵州省实施“5个一百工程”,产业园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小城镇、城市综合体、旅游景区探路绿色发展,领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2014年下半年,贵州响亮地提出“五大新兴产业”,其中大健康医药产业、山地农业、生态旅游业与山关联,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舞动“产业链”,成为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赢的重要路径。
以产业链为支撑,拉动一产转型,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引领二产升级,贵州已经冲破旧的发展模式,开启新的发展征程。
小小刺梨,也可以作出大产业。位于六盘水市的天刺力集团研发生产项目投入1.18亿元,建成了6条生产线,主要生产刺梨果脯、饮料、果酒和刺梨高端健康品,是目前同行业中加工能力最强、产品种类最多的企业。2013年建成投产以来,该公司累计实现产值3000万元。项目达产后,年可加工刺梨鲜果15万吨,生产刺梨系列产品5.2万吨,产值达12亿元。
站在盘县滑石乡哒啦仙谷山顶的凉亭远望,红豆杉、红桃、刺梨等经果林把哒啦仙谷装扮得格外美丽。“要种有经济价值的树,解决百姓致富问题。”园区负责人介绍,“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不仅是要让山上绿起来,让山上美起来,还要让群众富起来。”
扛起生态文明的旗帜,贵州绿色产业频传佳音,奔小康信心满满:到“十二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提高到80%以上;到2020年,以县为单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以上。
农业是绿色贵州发展的潜力股
贵州之贵,在于山贵。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嘱托:贵州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希望在山,潜力在山,后发赶超靠山。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近年来,立足山地资源禀赋,贵州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形成了贵州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全省重点打造的“5个一百工程”园区建设中,陈敏尔表示,其他园区建设都要封顶,只有农业园区建设上不封顶,只要有条件,能够保护生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多多益善。
如今,依托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如生态畜牧、茶叶、蔬菜、精品水果、马铃薯、中药材、核桃、油茶、特色食粮和特色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一些产业逐步在全国占据了一定地位,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苡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马铃薯、中药材居第三位,蓝莓种植居第四位,大鲵存池量居第四位;湄潭翠芽、都匀毛尖、“乌蒙山宝·毕节珍好”一批特产形成品牌,畅销全国。
走进安龙县贵州汇珠薏仁集团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碌着灌装薏仁精油。汇珠薏仁集团每年可产薏仁精油1000吨,产值超过26亿元。
薏仁产业风生水起,让黔西南州数以万计的农民增收。如今,黔西南的薏仁米种植规模已达30万亩以上。
雪榕生物威宁食用菌产业园项目是威宁自治县重点招商引资企业,从培育房到出菇房,密密麻麻的菌棒遍布其中。公司负责人刘相涛介绍,该公司已形成日装菌棒4万袋的生产规模,每天使用玉米芯、甘蔗渣、麸皮等原料70吨左右,日产香菇30吨,年产值1.3亿元,解决近400人就业。
“该公司利用了一些烟秆、秸秆、玉米秆等,充分利用了当地废弃的资源,对环境的保护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贵州省农委主任刘福成认为,该项目增加了贵州食用菌产量,它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产业化,对技术、产能、用工以及农业效益的提高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把守住两条底线的意识转化为担当意识、转化为指标体系、转化为项目落实,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贵州·六盘水梅花山军民共建植树造林项目是另一个范例。
围绕六盘水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中国凉都·梅花山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区,力争把梅花山打造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花果山”的目标,水城军分区组织力量在梅花山、明湖湿地公园、玉源水库等地种植红豆杉、猕猴桃、刺梨等共计14.8万亩。
白花花的石山变绿了,石山区的农民也开始了绿色的收获。过去的贞丰县北盘江镇怪石嶙峋,是石漠化的重灾区,农民在漫山的岩石中寻找稀薄的土壤种植玉米,一年的收成仅够3个月吃。如今漫山遍野种上了花椒,既赚钱又保护了土壤。
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加快赶、全力转、奋力超的贵州,更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走进毕节市百里杜鹃花海文化城,553幢别墅民居错落有致摆布,生态广场、大型停车场和幼儿园配套建设,成为花海文化城时下最耀眼的风景。这是政府投资2.1亿元修建的生态移民安置点,一期工程171幢于去年底完工交付使用,已有80%的搬迁户入驻,上百户人家在杜鹃花节期间,开旅店、搞餐饮,尝到旅游服务的甜头。
开展生态移民,是贵州决战贫困、攻克小康路上“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为了让山更清、水更绿、百姓更富,贵州以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位一体”为抓手,在宽广的发展平台上既“赶”又“转”,统筹城乡新发展。
2012年至2014年,贵州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累计投资近2000亿元,全面完成“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换来的是城乡人民幸福指数的不断攀升。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提前实现全省覆盖;深入实施“9+3”义务教育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启动实施基本普及15年教育计划,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3个15万元”等促进就业政策,带动10多万人就业;建设农村敬老院,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以乡村为底,绘发展新图。2013年贵州启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和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以人为本,道法自然。贵州精心演绎城乡统筹发展二重唱,大力推动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建设,走出一条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