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未必是“晚长” 可能患了“矮小症”

02.04.2019  23:51
孩子未必是“晚长” 可能患了“矮小症” - 新浪吉林
来源: n.sinaimg.cn

  孩子在班级里站队总是前几名,衣服穿了几年也不见小……如果孩子出现了上述情况,那你就要注意一下他是否得了“矮小症”。有的家长会问,孩子平时营养都跟得上,怎么就得“矮小症”了呢?本期我们就请求证专家来给大家详细解答。

  本期专家

  赵学良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儿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省儿童保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儿科医师学会副主任委员。

  什么是矮小症?孩子平时营养跟得上,家长身高也不矮,孩子长得慢就是矮小症吗?

  赵学良:矮小症是指在相似的生活环境下,孩子身高低于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的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或第三百分位数。有的孩子只是身高偏矮,不等于矮小症,只要护理得当就能长高,不必过于紧张。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是矮小症?作为家长,可通过平时的观察来判断。

  1、孩子是否始终比同年龄孩子矮半头;

  2、站队是否始终排在倒数前三;

  3、3岁前的儿童身高生长是否每年低于7厘米;

  4、青春期前是否每年身高生长低于5厘米;

  5、青春期是否每年身高生长低于6厘米。如符合这些特征,很可能是患有矮小症,应及时就医。

  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内分泌学组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高达9.9%,全国共有矮小人口约3900万人,其中3—14岁的约占700万人。根据人口基数进行推算,长春市15岁以下矮身材儿童总数高达4.1万人左右。

  孩子长得矮能不能是患了侏儒症?矮小症和侏儒症有什么区别?

  赵学良:如果在同一班级、同一性别、同一年龄的孩子中身高是最矮的,或者是每年孩子身高生长少于5厘米,这时应该考虑孩子得了矮小症,存在生长障碍。侏儒症指的是孩子的身高比标准身高低30%或者是30%以上,成年人侏儒症患者的身高在120厘米以下。

  过去矮小症和侏儒症是混用的,但现在因为对孩子的心理感受比较重视,所以一般在专业书籍和科普书籍里面都要求写成矮小症,有时只用生长障碍来表示,其实二者意义是相当的。

  儿童矮小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赵学良:1、遗传因素。父母的身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60%—70%的成年身高;

  2、饮食习惯和营养因素。孩子挑食、偏食,缺乏某些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

  3、疾病因素。如频繁感冒、发烧、肾病、肝病等;

  4、激素缺乏。各种原因导致的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激素缺乏。

  以上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生长,若要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最重要的遗传因素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应尽可能地避免环境因素、疾病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儿童的生长潜能,避免出现儿童生长障碍。

  矮小症不及时治疗有什么危害?

  赵学良:矮小症诊断常见问题是家长和患儿常常不能及时发现患病,往往等到其身高明显落后时才引起重视。此外在临床上还发现许多家长往往把“矮小”当作“晚长”,想象着孩子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青春期猛长时期,结果却错过了矮小症最佳诊断治疗时机。所以临床医生与保健工作者应协助父母定期检测身高,计算生长速度,并密切观察患儿的生长曲线,尽早明确病因、早期进行规范化治疗可以避免错过生长良机。

  生长激素缺乏矮小症患儿发现越早,治疗疗效越好。此外,对于部分患者而言,生长迟缓或生长速度下降可能是颅内肿瘤早期临床表现,因此对于这些患者应尽量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以免漏诊,贻误治疗时机。

  儿童矮小症怎么治疗?

  赵学良:根据不同病因,进行相应针对性治疗。比如,病因是生长激素缺乏或者是特发性矮小的患者,在适应症范围里我们会考虑用生长激素。

  治疗矮小症先要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做起,儿童要加强锻炼、均衡营养,有一个快乐的心态。其实,家长的爱是最好的增高剂,儿童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长高条件,这些家长都应调整好。

  中日联谊医院曾经接诊过这样一位患者:家长发现孩子两年没怎么长个,衣服也一直不用换,到医院经医生测量身高发现,8岁半女孩,身高119.6厘米,低于遗传身高,也低于儿童身高平均值,经全面检查后,确诊为特发性矮小。经生长激素治疗一年后,目前的身高已经长到131厘米。预期身高从150厘米上升到157厘米,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家长和孩子都非常高兴。

  在门诊治疗过程中发现很多大龄儿童,由于骨骺闭合无法通过治疗干预最终身高,男孩身高定格在160厘米上下,女孩身高不足150厘米,经常有家长和孩子确定无法再长高后在诊室抱头痛哭的场景出现。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矮小,一定要早诊断、早治疗。

  如何预防儿童矮小症?

  赵学良:以下3种方法有助家长及早发现孩子的身高异常。

  1、测身高

  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是班级里同性别孩子中个子最矮的,或年生长高度少于5厘米时,应考虑孩子可能存在生长障碍。

  家长可用下表进行简单的判断:

  (见图)

  需要注意的是3岁以下和3岁以上孩子身高的测量方法有所区别。3岁以下的孩子量身长,其方法为:使用量床,仰卧位测量,测量时小儿头顶与头板接触,双耳在同一水平,双膝和下肢并拢紧贴底板,测量时测定板紧贴足跟和足底。

  3岁以上的孩子量身高的方法是:取正位测量,测量时枕部、臀部及双足跟均紧贴尺板,双足跟靠拢,两足尖成45度,稍收下颏,使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平行于地面。

  2、监测生长速度

  由于每个孩子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通过标准数据对比也常常存在很大误差,家长应注意定期监测孩子身高,观察生长速度,测身高时要求“同人、同尺、同时刻”,若发现孩子身高低于下面的正常水平,家长需考虑可能存在生长障碍。

  通常来说,婴幼儿期(0岁—2岁)是人一生中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平均一年长高7厘米;儿童期、学龄期(3岁—9岁)的孩子生长速度是相对恒定的,平均每年长5厘米左右;青春期(9岁—14岁左右)是最后的长高阶段,平均每年长高约6厘米。

  3、测骨龄

  骨龄比实际年龄更能准确地判断人体的成熟程度。我们通常讲的年龄是指实际年龄,骨龄是以儿童青少年骨骼实际发育程度同标准发育程度进行比较而得到的一种发育年龄。我们把年龄与骨龄的岁数之差称为骨龄差。

  拍骨龄片的方式可以测量骨龄。如果一些孩子身材矮小,但骨龄差在两岁之内,属于正常范围;骨龄落后于年龄2岁以上则认为骨龄异常落后,有可能存在生长障碍,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前往正规医院的儿科内分泌门诊进行专业诊断。

   (来源:吉林日报 本栏表格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