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营养餐买来米还得做成饭

26.10.2016  01:34

  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但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却遭到一些家长的吐槽。一些地方的儿童营养餐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点儿“变了味”。以笔者所在东部地区农村为例,鉴于以往配送食物的过程中,出现过“缩水”或食物变质的问题,不少领导怕担责任,于是把发放食物改为发放现金——让学生自己随意买,爱吃什么买什么。(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

  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国家营养改善补贴计划实施细则》明确提出,专项资金是孩子们的“吃饭钱”,必须保证每一分都用到孩子身上。但由于被挤占挪用,一些地方营养餐变得不尽人意。

  国家拨付的是孩子们的吃饭钱,食堂人工费用、水电燃气等日常开销,都要从学校公用经费和营养补助里挤出来。3块钱全部补给孩子们,食堂就办不下去了。炊事人员工资、企业的利润从哪里来,的确是个问题。

  显而易见,营养餐要做得好,需要地方政府拿出配套资金。但各地的财政状况千差万别,有的地方能进入预算笼子,有的地方属于吃饭财政,未必有财力预算得上。这样一来,把营养餐的事办好,就需要想办法了。

  制度供给、中央投入等“大盘子”都已到位,学生能不能吃上营养餐、能不能吃得好,更直接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小盘子”。中央政策能否不打折扣地执行,补助标准够不够,配送体系怎么建,食品安全如何保障,这些问题,需要地方执行与顶层设计有效对接,把各项责任一一落实。

  营养改善计划并非代替午餐,也不是国家将这些地区义务教育学生的午餐“全包”了,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做一个补充和改善。在统一的餐费标准下,怎么吃、吃什么不能搞“一刀切”。营养餐涉及22个省份、近千个县、3000多万学生,各地经济条件不一样,物价水平不一样,孩子们的营养状况、饮食习惯不一样,学校供餐的基础也不一样,而补助的金额是按照人头来的。在一些贫困地区,午餐的主食是孩子从家里带的,“3元钱”的营养餐在这些地区可以用来解决午餐“副食”的问题,或作为课间的营养补充,可能有助于缓解“买起米做不起饭”的尴尬。

  总之,把“3元钱”一发了之,恐怕无助于改善孩子的营养。要达到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需要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买了骏马,还要配好鞍子。

(责任编辑:贾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