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要为竹木上文字编辞典 将是世界第一部简牍辞典

11.01.2015  08:53

刘钊博士正在研究简牍 新文化记者 张英男 摄

    你知道什么是简牍吗?乍一看,可能有点陌生,其实,就是古代写着字的竹子或木头。

    随着近些年来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铺开,简牍不断破土而出,学者们前赴后继地追寻其背后的历史与深意。日前,由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冯胜君申报的“简牍学大辞典”,被确立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将填补我国简牍学研究领域大型工具书的空白,我们也将从书中更全面而细致地追踪到许多不曾获知的历史。

    日前,新文化记者走进吉大古籍研究所的工作室,探访这些竹木之上的秘密。

    出土地点多在西北和两湖

    “在纸张发明、推广之前,从殷商到晋唐的2000多年间,我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以竹木简牍为主要书写材料的‘简牍时代’。”吉大古籍研究所的刘钊博士说,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古人都是以竹简、木简作为书写工具的,随着纸张的大规模应用,简牍开始销声匿迹,记载在上面的历史与文化随之沉寂。直到上世纪初,两名外国人到我国新疆、甘肃等地进行所谓的探险活动,先后发掘并盗走数以千计的汉晋简牍,一时轰动了世界,“这些简牍以魏晋时期的文字为主,是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化过程。

    “20世纪以来的百余年中,我国古代简牍的出土总量已达数十万枚之多。”刘钊说,但是这些简牍的出土地点,几乎都在西北地区和湖南、湖北一带,古代文明相对兴盛的河南、山东等地,却鲜有发掘,“以木、竹为材质的简牍是有机物,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简牍随着岁月变迁,形成脱水状态,所以不会腐烂。”刘钊解释,而在湖南、湖北一带大量出土,是因为这些简牍几乎都泡在水中或裹在淤泥里,所以也摆脱了粉碎的命运。

    书写内容有账册有药方

    刘钊说,随着简牍出土数量的增多,其所涵盖的年代也越来越多,战国、秦、汉、吴魏晋时期的简牍都有发现,上面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这些简牍分为古书和文书两大类,有典籍、书信、公文、账册,还有药方以及类似黄历的日书。”刘钊说,最难得的是,目前出土的简牍中还有楚简,上面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的楚文字,“这些文字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就被废失传,后人只在少量的青铜器文物上见到过。

    另外,在长沙出土的走马楼吴简,是三国时期的,这些简牍的内容,以账册、文书、登记簿为主。而在之前出土的秦简当中,还有大量的司法简,上面记录着秦朝的法律条文,“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些简牍上写字的人,应该就是隶,也就是古代的公务员。”刘钊说。

    涵盖学科天文历史全包括

    “这些出土的简牍,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如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文书档案学、中医药学、数学、天文历法、军事、法律等多种学科。”刘钊说,简牍的相继出土和陆续公布,也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百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发表有关简牍研究的论著数千种。

    但是,简牍学却有一个亟待填补的空白———缺少一部以简牍学为中心,涵盖多学科、多领域研究成果的辞典类工具书。

    2011年左右,吉大古籍研究所承担了“中华字库”项目中对两汉、魏晋的简牍文字研究工作,以此为依托,加上在吉大担任客座教授的著名简牍学专家胡平生先生的推动和倡议,吉大决定,将简牍学编写辞典。随后,项目申报通过,国内外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都参与到辞典的编写过程之中来,计划至少要用5年的时间完成。

    刘钊说,这部辞典将成为当今简牍学最完整、最具权威性的学术工具书,“是世界上第一部简牍学的专科辞典,将填补学术领域的空白。”辞典中的内容呈现,将会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比如简牍文字中出现的‘卑虒’,我们不仅会介绍它的概念、由来,还会配以出土的文物图片加以说明。

    新文化记者 赵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