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连通中国与世界人民的梦想 十年勤大业 四海建长桥
从2004年首家挂牌,到如今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十年征途,砥砺前行,从无到有,茁壮跨越,孔子学院已成为盛名远播、举世瞩目的中外文化交流平台,成为增进友谊、构建和谐、连通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美好梦想的桥梁纽带。
承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使命
十年勤大业,四海建长桥。孔子学院是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宏阔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把握了经济文化发展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大局,是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可以说,从诞生那天起,孔子学院就承载着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推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
首先是全球化浪潮的浩荡助推。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并非西方主导的“一体化”,而是基于相互尊重和理解、具有巨大包容性的交流与融合。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广泛深入,各国人民的命运前所未有地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世界越来越像一个相互依存、同舟共济的“地球村”。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正是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之间对话、碰撞、交融的首要媒介。因此,语言推广就成为全球化时代世界多元文化共生共享的战略选择。这为汉语走向世界和作为汉语国际推广机构的孔子学院的诞生、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时代土壤。同时,“孔子”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被创造性地作为汉语文化传播的标识,也充分表明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紧紧抓住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基因,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致力于打造自己的语言文化品牌,并不断提升其认同度和凝聚力。
其次是中国发展催生“汉语热”的大势所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政治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地位大幅提高,中国发展道路广受关注。由此带来的,是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世界各国商业、就业机会的激增,是汉语在国际经济贸易、国际文化交流中作用的凸显,是“中国热”、“汉语热”的方兴未艾、愈益高涨。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5000万人,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颁布政令,将汉语教学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对一种语言的学习和对一国文化的了解,变成全世界大量增长的需求,本身就彰显了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世界形象和国际地位,也体现出对这个国家未来发展前景的乐观和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开展汉语国际推广,顺应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高度关注和对汉语的热切需求,孔子学院在海外蓬勃发展也就成为客观必然。
最后是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生驱动。毋庸讳言,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还不够,与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漫画、韩国电视剧等相比,中国能够走向世界的文化产品还不多。面对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强势传播渗透,中国要旗帜鲜明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就必须大力实行文化走出去战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华民族早就懂得“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道理。而孔子学院所具有的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等功能,决定了它能够把中华文化以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精神传承下去,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树立一个更加亲和、充满希望的大国形象。
探索新型中外文化教育合作模式
与法语联盟、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委员会等历史悠久的国外语言推广机构相比,孔子学院成立较晚,只有十年时间。但后起而勃发,在学习借鉴、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孔子学院从功能定位、运营模式、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有特色的管理方式,堪称中外文化教育合作的样板和典范。尤其是共建、共有、共管、共享机制,可谓世界高等教育一大创举。作为一种新型的合作办学模式,孔子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由中外合作院校及相关人士共同组成,中方负责教学事务,外方担任院长且提供办学设施,有效解决了办学场地、教学保障等方面的不足。在孔子学院总部和中国国家汉办的指导下,中外院校紧密配合、勠力协同,既充分调动合作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密切与当地政府和社区的联系,有利于孔子学院因地制宜、扎根本土、办出特色,为之实现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涓流汇海,垒土成山。令中外合作院校尤感振奋的是,孔子学院在自身发展蒸蒸日上的同时,也激发了双方全面对接、良性互动的活力,产生了精诚合作、互利共赢的放大效应。以南开大学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为例,两校2011年共建孔子学院后,友好关系日益紧密,继续开展了多方面、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一是双方互办“大学日”,把交流合作内容由语言文化拓展到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二是由两校教授合作开展中国学研究项目并取得长足进步,已使格拉斯哥大学成为苏格兰地区重要的中国学研究中心。三是经过反复沟通磋商,两校深度合作的南开—格拉斯哥大学联合研究生院项目已筹备就绪。可以说,孔子学院确实为中外院校更广泛、更紧密的战略协同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契机,而两校学科学术上的交流融汇又进一步推动了孔子学院的发展。这种良性互动对于整体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无疑颇有裨益。
抚今追昔、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看到,在语言推广和文化传播的历史长河中,孔子学院属于年轻的新事物,人们对它的认知认同还需经过一个逐步提高和逐渐加强的过程。尤其当前,孔子学院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师资队伍、教材教法等环节还存在急需突破的瓶颈。相信参与孔子学院建设发展的各方都会高度重视,共同探索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作者系南开大学党委书记、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